时间:2022-03-04 来源:本站
【编者按】
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提高中小投资者阅读使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的能力,引导投资者主动阅读定期报告,提升投资者客观分析能力、识别投资风险,让投资者愿意看、看得懂、能判断,鼓励投资者养成阅读上市公司报告的习惯。
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面向全市场投资者,上海证券交易所梳理了阅读年报、半年报等定期报告的应知应会知识,形成了概述篇、财务篇、非财务篇三大章节的问答手册。其中财务篇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基础报表出发,介绍了阅读财务报表及进行财务分析的重点及方法;非财务篇侧重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结合公司治理、企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引导投资者了解定期报告是如何讲述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故事,帮助投资者提升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能力。
本手册基于当前最新业务规则编写,系统讲解了阅读定期报告的方法以及阅读重点。注重专业性、适用性、通俗性的有机结合,力求内容准确、形式灵活,通俗易懂,编者建议投资者在阅读此手册时,下载一份定期报告对照阅读。希望投资者能够喜爱,并从中受益。
特别提醒投资者,本手册所讲述的内容和方法仅适用与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如对其他市场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请参考当地会计准则的要求。
目录
12. 同时在境内和境外市场上市的公司,其定期报告编制和披露方面有哪些特殊的要求?
34. 如何从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等资产科目,分析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迹象?
40. 什么是固定资产?对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分析主要有哪些要点?
42. 什么是商誉?如何计提商誉减值?商誉减值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具体影响?
60. 如何理解利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61. 净利润是如何计算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有什么区别?
64. 什么是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有什么区别?
82. 什么是“母公司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84. 收购企业及处置子公司对上市公司合并销售收入及合并利润总额的影响?
91. 注册会计师在哪些情形下会对审计报告增加强调事项段?在哪些情形下会对审计报告增加持续经营能力事项段?
99. 什么是相对额(比率)分析,它与绝对额分析有什么差别?
103. 什么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有什么关系?
105. 如何分析资产负债比率、权益乘数和产权比率?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27. 如何通过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了解公司所属行业情况及特点?
130. 上市公司是否必须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前5大客户、供应商?
132. 什么是公司治理?对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什么影响?
134. 为什么要披露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报告期内的运转情况?
135. 投资者如何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138. 如何解读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报告期内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41. 为什么要披露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报告期内的情况?
142. 如何解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真实性的异议?
144. 为什么要披露报告期内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其他员工激励措施的实施情况?
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交,并向社会公众披露的反映发行人某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股本变动和股东情况、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公司重要事项等相关情况的报告。
依据《证券法》的规定,定期报告分为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其中,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一年一度对其报告期内的生产经营概况、财务状况等信息的全面总结,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中期报告又称半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上半年结束后,向证券监管机构提交并向社会公众公告的定期报告,目的在于及时披露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以便投资者了解公司信息。通常年度报告的披露内容相对广泛和全面,中期报告相较简单。
对于投资者而言,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对整个报告期内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投资发展、治理内控等情况的总结分析,是投资者获取公司信息的重要来源,以及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一般普通投资者在公司调研、股东大会等渠道并没有信息优势,通过阅读定期报告,投资者可以识别和获取对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有利于捕捉定期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与线索,进而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应当在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和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媒体发布,同时将其置备于上市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供社会公众查阅。就定期报告而言,上市公司披露的定期报告全文应该在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和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报刊依法开办的网站披露,定期报告摘要应当在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和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报刊披露。公司也可以将年度报告刊登在其他媒体上(如公司官网),但不得早于在证券交易所的网站和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媒体披露的时间。
因此,投资者可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查询定期报告全文和摘要,可以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报刊上查询定期报告摘要,可以在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报刊开办的网站上查询定期报告全文。
关于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上市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4月30日前)编制完成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8月31日前)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在定期报告具体披露日期的确定上,一般是由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在披露时段内自助预约披露日期,披露日期一旦确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作变更,以保证定期报告披露有序进行
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涉及公司全方位、多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其编制和披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年报而言,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审议通过年报后,需要上网披露并向证券交易所报备年报全文和摘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独立董事对公司对外担保情况的专项说明、独立董事年度述职报告、审计委员会年度履职情况报告、相关备查文件的目录等文件;上市公司被年审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还应当披露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涉及事项的专项说明或意见。此外,上市公司的年审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要出具年度审计报告(包括经年审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及附注)、对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的专项说明等文件。相较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需要披露的文件相对较少,且公司半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报告可以不经审计,但需要披露半年报全文等文件。(详见下表1)
表1. 定期报告披露的相关文件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应当遵守法律、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业务规则、业务通知。具体包括:
一是法律。《证券法》是关于证券市场监管的专门法律,对定期报告编制与披露设有专门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要求、内容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的“保真”要求等,是定期报告的基础规则。
二是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设专门一章规范上市公司披露定期报告相关事宜。针对定期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上市公司需要依据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合称“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来进行年度报告和半年度的编制和信息披露。
三是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业务规则、业务通知。证券交易所各板块股票上市规则都有关于定期报告编制与披露的规定,各证券交易所也就定期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发布了专门的业务指引或指南。此外,关于定期报告披露,证券交易所一般会在每期定期报告披露开始时发布相关通知,明确定期报告披露的重点关注事事项、重点信息披露要求、文件提交清单等。
目前,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分为正文和摘要两个部分。正文一般篇幅较长,投资者对正文进行详尽阅读,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定期报告摘要是正文的精简提炼,其内容来自于定期报告全文,可以便于投资者快速阅读公司定期报告、掌握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定期报告摘要为了避免正文篇幅较长、内容重复等缺点,不可避免地删除了一些可能产生价值的信息,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会计附注等内容。因此,如果投资者需要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等信息,还是应当仔细阅读定期报告正文的内容。
根据“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格式基本一致,但内容各异,形式略有变化。正文分为十个部分,包括: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责任,重要事项,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债券相关报告和财务报告。定期报告摘要部分则包括重要提示、公司基本情况、重要事项三个部分(详见表2)。投资者可以根据各部分的重要性和关注的侧重点,对相应部分进行仔细阅读。
表2. 定期报告与定期报告摘要的主要内容
|
定期报告正文部分 |
定期报告摘要部分 |
章节体例 |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第四节 公司治理 第五节 环境和社会责任 第六节 重要事项 第七节 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第八节 优先股相关情况 第九节 债券相关情况 第十节 财务报告 |
第一节 重要提示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第三节 重要事项 |
作为普通投资者,对年报的阅读、分析和研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投资者想要了解和研究的主要信息往往集中在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管理层讨论和分析、重要事项和财务报告这四个重要部分,抓住了这些部分的要点,投资者就可以对上市公司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一,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部分,向投资者提供了上市公司的主要情况和报告期内的诸如营业收入、净利润、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基本的财务数据和指标;
其二,管理层讨论和分析是对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数据、公司所处行业情况以及报告期内发生和未来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的讨论与分析,以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可能的变化。
其三,重要事项主要涉及重大诉讼、担保等可能是公司未来正常生产经营的“隐患”的事项、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股东等承诺相关方做出的承诺事项、关联交易和并购等,这些事项可能对投资者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是投资者揭开公司“美丽”面纱的主要信息来源。
其四,财务报告则包括审计报告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内容。在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就定期报告本身编制时是否规范、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份专业的报告,是投资者从定期报告中发掘有价值线索的关键。
投资者初步了解以上内容后,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大致确定该定期报告是否有进一步详尽、认真分析的必要与价值,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是上市公司“预先”披露业绩的两种方式,是在定期报告披露之前,上市公司对报告期的业绩提前进行预告或报告,目的是在正式财务报告披露之前,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公司的业绩变化情况。投资者可以在每年年初,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看上市公司是否对上一报告期的业绩作出业绩预告或快报。
业绩预告是对公司当期业绩的“预测”。因为是预估,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往往是一个区间值,譬如归母净利润下限至上限,净利润增速的下限至上限,且数字的准确性无法完全保证。根据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出现年度净利润为负值,或者业绩与上年度相比上升或下降50%,或者实现扭亏为盈,或者期末净资产为负值等情形时,应当进行业绩预告。
业绩快报是上市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结束后、定期报告公告前,初步披露主要会计数据和经营指标,其字面意思突出一个“快”字。相较业绩预告而言,业绩快报能呈现较准确的数值,可以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平性。
上市公司在披露业绩预告时,需要在公告中披露具体的盈亏数值。同时,为了便于投资者获取信息,部分公司也会在公告标题中包含定性的表述,如预亏、预盈、预增、预减等。“预亏”是指上市公司预告当期发生亏损;“预盈”是指上市公司预告当期扭亏为盈;“预增”是指上市公司预计年度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上升;“预减”是指上市公司预计年度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下降。
预亏、预减和预盈、预增具有相反的含义,前者通常说明公司的业绩出现亏损或者增长放缓,后者则表明公司出现盈利或增速加快。上市公司通过及时披露公司的经营以及盈余信息,可以降低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前释放业绩风险或利好消息,减少定期报告披露时公司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投资者也可以相应进行风险规避或作出投资决策。
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定期报告是最重要的信息披露文件之一。为了使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应有的功能,需要对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披露行为制定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披露的定期报告,应当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定期报告的“保真”要求,是指披露定期报告时,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对定期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并保证上市公司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无法保证定期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或者有异议的,应当在书面确认意见中发表意见并陈述理由,上市公司应当披露。上市公司不予披露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申请披露。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发表异议时,应当遵循审慎原则,其保证定期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责任不仅因发表意见而当然免除。
沪深交易所不同板块的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编制中,都要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 年修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 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 年修订)》的规定。总体来看,不同板块公司披露定期报告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但考虑到不同板块的特点,定期报告也存在一些差异。如科创板、创业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相应地,上市时未盈利的创业板、科创板公司,在实现盈利前,应当提示未盈利的情况,披露尚未盈利的原因及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大风险等。再如所有板块的上市公司在披露行业情况时,都需要披露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情况,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等内容。除此之外,创业板公司还应当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披露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等能够反映行业竞争力的信息,科创板公司还应当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披露科研水平、科研人员、科研投入等能够反映行业竞争力的信息。
随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一家公司同时在境内外多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情况越来越多,如工商银行同时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东方航空同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百济神州同时在纳斯达克交易所、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于同时在境内和境外上市的公司,原则上应同时遵守多个上市地对定期报告编制和披露的要求。实践中,如果境外证券市场对定期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与境内规定不同,应当遵循报告内容从多不从少、报告要求从严不从宽的原则,并应当在同一日公布年度报告。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及其衍生证券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应当同时编制年度报告的外文译本。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将所有具有重大性的信息向公众投资者披露,但在特殊情况下,上市公司可以豁免披露部分信息。如由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特殊原因导致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规定的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公司可以不予披露,但应当在定期报告相关章节详细说明未按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要求进行披露的原因。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认为需要披露的,公司应当披露。同时,上市公司在编制和披露定期报告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不得泄露国家保密信息。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三部分。
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年度报告重要提示中应当声明某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公司出具了带有强调事项段、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其他信息段落中包含其他信息未更正重大错报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相关事项已有详细说明,请投资者注意阅读。
会计报表,包括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会计报表附注由上市公司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主要项目的说明。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般企业的报表格式与金融类企业的报表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会计科目上的差异。以下均以一般企业的报表格式为例。
(1)资产负债表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般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所谓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是指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项目,右方列示负债与股东权益项目。依据“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会计等式,左右两方的合计数保持平衡,表明“资产合计”与“负债和股东权益合计”是相等的。
(2)利润表
利润表是上市公司报告期经营成果的反映,是有关收益和损耗情况的财务报表。利润表分步地将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计算各类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利润表就是多步式利润表。
(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由于公司部分资产价值的变动不进入利润表,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可以帮助投资者全面理解公司的实际盈利,以及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
(4)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来汇总说明上市公司报告期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会计报表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首先在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编制财务报告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上市公司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有用的财务信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之上,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吻合,与公认会计原则相符合。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的有用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公司决策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提供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公共利益服务。上市公司为了正常的生产所需要长期使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为投资者投人的资本,或通过借款取得资金。前者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取得,后者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取得。而这些行为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也会对投资和借款行为的收益一成本一风险进行权衡来选择投资、借款的对象。会计报告为那些正在寻找投资机会的投资者以及已经投资的投资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他们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有效利用并能为其带来较高利益的公司,使社会资源流入效益好的公司,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公众的利益服务,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及损失。
会计要素被用于对会计所核算的经济内容进行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有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利润。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人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简单地说,公司获得了收益,为收益支付了成本,剩下的就是公司的利润。它反映公司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资产、负债、所有权益是静态的会计要素,反映在某一时点上公司的规模。而收入、费用、利润是动态的会计要素,是与公司的生产经营直接联系的,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静态会计要素之间、动态会计要素之间,以及静态会计与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会计等式来表示。会计等式主要有以下几个:
等式1: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等式2:利润=收入一费用;
等式3: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一费用)。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用于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
复式记账法是指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进行相互联系地记录,这样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全面、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例如,以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一方面登记在“银行存款”账户中,反映银行存款的减少,另一方面还要登记在“原材料账户”中,反映原材料的增加。
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凡是在本期内由已履行责任所得到的收入和由已形成权力所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支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以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付出作为计算标准,例如公司本期销售一批货物,货物已由客户签收,但款项在下一期支付,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下公司在本期即可确认收入,账面确认一笔应收账款,收付实现制下公司须在下一期收到货款时方可确认收入。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就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的意义在于,确认哪些经济交易需要纳入财务报告中,不同于法律主体,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家母公司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将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人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方法,在这一前提下,固定资产就可以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并且通过折旧把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而不是按照清算价值记录。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同的期间。据此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表,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这一期间财务状况的信息。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公司的经营战略、研发能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计量,但是这些信息对投资决策也很重要。
会计科目就是账户名称,是复式记账、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的基础。常用的会计科目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1)总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所有资源,总资产是反映公司规模大小的一个主要指标。
(2)营业收入。企业经营业务实现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核算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主营业务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核算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用材料进行非货币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或债务重组等实现的收入。
(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反映净利润中由母公司所有者享有的份额,在合并报表层面扣除非全资子公司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
(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基础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部分,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如债务重组收益、不能持续获取的政府补助。
(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反映企业集团的所有者权益中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的部分。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非全资子公司,需要根据股权比例,将不属于上市公司的这部分资产剔除,列入少数股东权益。
(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差额,反映公司生产经营产生现金的能力。
(1)基本每股收益。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用于衡量企业每股投资所产生的净利润。
(2)稀释每股收益。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和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据以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例如,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将基本每股收益计算公式的分子从净利润改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净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从所有者角度分析企业盈利水平大小,指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的分子从净利润改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改变会计政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证前后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否则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投资者很难对比每一年度的业绩情况。两种情况除外,一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对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计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企业应当据此选择其他的发出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二是会计政策的变更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如企业一直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后续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持续地取得同类或者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就可以将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应当在附注中加以说明,市场上存在个别公司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调整利润的情况,投资者在阅读年报时要格外关注这一点,会计政策变更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基本面,只是改变了公司经营状况的呈现方式。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估计是根据现有资料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如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原定10年,后续发现受益年限不足10年,就应当相应地调减摊销年限;公司若取得了新的信息、累计了更多的经验,可能也不得不修正会计估计,如以往确定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为5%,后续发现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比例达到15%,也需要更正会计估计。
会计差错通常包括(1)计算错误以及账户分类错误,如购入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是计入了交易性金融资产;(2)采用了不符合规定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后的借款费用应当费用化,但公司仍然将其资本化;(3)对事实的疏忽或曲解,以及舞弊,如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公司没有在期末确认收入。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追溯重述法就是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更正,并在附注中披露。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公司在一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会计报表。该表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日期的静态财务状况,因而又称为财务状况表。它表明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经济义务和公司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通俗地说,资产负债表就像给公司拍摄的一张“照片”,基本反映了公司在某个时点(例如XX年12月31日或XX年6月30日)的财产分布景象,但对于这个时点之前和之后的财产状况无法揭示。每过一定时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会发生变动,然后资产负债表又对新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资产负债表的年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就分别反映了两个不同时点的公司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一般由表头和表体两个部分构成。
表头包括报表名称、编制日期、编制单位、货币单位等内容。其中,编制日期是指资产负债表报告期间的最后截止日,即资产负债表日,如2008年年度资产负债表,其表头上填列的日期为2008年12月31日.这个日期不是完成报表编制的工作日期,而是指报表反映的这个日期的财务状况。
表体是资产负债表的主体,包括项目及其年初数、期末数。资产负债表提供的项目可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其中,资产按流动性大小列示,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负债按偿还期的长短列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按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列示。每个具体项目又分为“年初数”和“期末数”两栏分别填列。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主要有两种:账户式和报告式。账户式表格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数字及其内容分左右排列,左边列示企业拥有的资产,右边列示企业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很像T型账户,所以称其为账户式。报告式表格的特点是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改成上下垂直式排列,即首先列示企业的所有资产,其次列示负债,最后列示所有者权益。由于上下排列类似于领导的报告,所以称之为报告式的资产负债表。
由于纸张宽度有限,目前上市公司年报基本都采用报告式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资源。它包括实物财产、债权、其他权利等。资产表现的形式有多种: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是一种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因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所以,凡不能用货币可靠地计量的经济资源,就不能列入公司的资产,如人力资源等。资产又是一种公司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谓“拥有”的经济资源,是指公司对资产具有产权,而“控制”的经济资源,主要是指融资租赁取得的资产。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也就是企业资产总额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表现形式有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和资产类似的,负债也需要能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估计,大多数负债都是有一个确定的金额,但是有的负债可能一时没有确定的金额,但是通过合理估计可以确定一个比较正确客观的金额,比如公司对其出售的货物承诺提供保修服务构成的负债,企业需要根据协议做出合理估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按照形成的来源,可以分为投入资本和留存利润。前者是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后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在缴纳所得税后的部分。投入资本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在股份制企业,实收资本称为股本;资本公积则由发行股票时的溢价收入和其他资本公积等构成。从法律上讲,实收资本(法定资本或股本)不得任意减少,而资本公积则可能因分红方案等减少,如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留存利润由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盈余公积是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税后利润形成的资本积累,来源是企业盈利,盈余公积金额达说明以前年度利润多,未来可以用来弥补亏损的金额就比较大。企业盈利可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尚未分配的部分就形成未分配利润。
企业经营所需的全部资金来自两条渠道,一是负债,二是投资者的投资及其增值。因此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资产均拥有要求权,但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偿还期限不同,负债必须于一定时期偿还;所有者权益一般只有在企业解散清算、或者破产清算时才会返还投资者。为了保证债权人利益,法律规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先于投资者,投资者具有对剩余财产的要求权,又称剩余权益。二是享受的权利不同,债权人无权过问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决策,也无权分享企业的盈利,只享有到期收回债权本金及利息的权利,而投资者可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及盈利分配等政策施加影响。
资产是采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公司拥有的资产,无论是一台电脑、两张桌子或一栋厂房,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都要量化为货币金额。从会计角度来说,对资产的计量,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几种方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对同样的资产,釆用不同计量方式,结果通常会不一样,就如同用不同制式的尺子去度量人的身高,度量的结果就会不同。目前,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主要用于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他资产项目则基本都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账面价值基本等于或接近市价;而历史成本计量时,出于谨慎性原则,资产价值上升时,账面价值不作任何调整,而资产价值下降时,则计提减值准备,因此,资产账面价值通常会低于市价,尤其是国内房地产增值巨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异。投资者在分析资产时,要关注不同计量方式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影响。很多公司在进行资产或股权转让时,转让价格一般都大于账面价值,历史成本计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动资产是指现金及预期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在分析流动资产时,重点要关注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和存货,并与营业收入作比较,这几个项目的构成和变化趋势,能帮助我们揭示出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能很快地完成“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的过程,但是非流动资产需要在漫长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价值,短时间内只能低价售卖甚至无法变现,因此对非流动资产的大额投资可能会对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非流动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是公司实现持续生产经营、长期获取利润的基础。此外,非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特点和公司的经营战略,例如,化工行业、能源企业属于重资产行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便是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占比偏高,报告期内新建厂房,期末固定资产或者在建工程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投资者可关注各项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与历史数据、行业数据作对比,观察是否符合行业趋势和公司发展情况。
在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被列为第一项,因为这是随时可以用以支付、任何人都会马上接受而且不打任何折扣的资产,其流动性最强。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备用金、各种银行存款和在途资金等,以货币的金额列示。银行支票、即期汇票之类的现金等价物或流动性较强的项目也属于货币资金。但是,货币资金不包括远期支票存款、临时借条、银行退票、已指定用途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
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并非越多越好。公司不能像守财奴一样囤积货币资金,资金需要不断地参与公司经营周转,提高使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一般而言,决定公司货币资金规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越大,相应的货币资金规模也越大;业务越频繁,货币资金也会越多。
(2)公司筹集资金能力。公司信誉好,向银行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都会比较顺利,公司就可以适当减少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量。
(3)公司对货币资金的运用能力。货币资金的运用也存在“效率”与“效益”的问题。上市公司运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越强,资金在公司内部周转很快,公司就没有必要保留过多的货币资金。
(4)公司的行业特点。对于不同行业的公司,合理的货币资金规模会有差异。有一些历史的经验数据,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或统计年鉴查询。
投资者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判断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持有水平的合理性,同时,对货币资金占资产比例持续性地异常高,尤其是同时存在大额短期借款的情况时,要警惕上市公司是否虚构货币资金。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三类: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是指企业如何管理其金融资产以产生现金流量。业务模式决定企业所管理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来源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出售金融资产还是两者兼有。
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是指金融工具合同约定的、反映相关金融资产经济特征的现金流量属性。银行向企业客户发放的固定利率贷款,在没有其他特殊安排的情况下,贷款通常可能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如果银行管理该贷款的业务模式是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则该贷款可以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投资者在分析金融资产相关科目时,要关注金融资产在总资产的占比,以及相关的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比例过高意味着公司侧重投资业务,公司自身的传统业务可能经营不佳,还需要分析金融相关业务是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否有助于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若公司当年投入较多资金购买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即便当年二级市场景气度较高,股票增值给公司带来巨额收益,也不能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强,因为二级市场股价涨幅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单一年度的投资收益不能说明公司的投资眼光独到,也难以给公司的主营带来助力,只是一个短期的投资行为,因此不能据此预测公司来年收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应收款项是资产负债表中另一个重头戏,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和其他应收款等内容。应收款项的出现,是现代会计中应计制的体现,在现代会计体系下,并不以发生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作为公司确认收益和费用的标准。如果公司已经按照合同或约定向对方提供服务或产品,而且这些服务或产品的价值也可以明确计量,不管公司是否已经从对方收到这些服务或产品的现金,公司就应该将这些服务或产品的价值计作报表中的收入,并将与这些服务或产品有关的支出计作成本或费用,这就是应计制。应计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司账面利润与现金流的脱节,因此必须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说明公司的现金状况。
应收票据是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收到的商业票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可提前贴现或到期兑付,也可背书转让。由于我国目前信用链薄弱,商业票据市场并不发达,大多企业之间的款项结算都不采用这种方式,只有对一些保持长期业务关系、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企业,企业才会接受对方出具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应收股利是公司投资的企业已宣布发放,但实际尚未发放的股利,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股利,是没有纳入合并范围的被投资公司已宣布但尚未支付的股利。
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内容。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时,要对销售货物中的应收账款情况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同上述应收票据一样,增加应收账款是一种促销手段,是提供给销售商的优惠条件,可以减少存货、加速资金周转。
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也可能带来损失。应收账款的存在,相应会减少公司的投资机会。因为公司的资金如不占用在应收账款上,可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或投资于其他项目取得相应收益。应收账款的存在,还会增加公司的管理费用。在实现商品赊销前,一般要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由此会产生一定的费用支出。有时为了追讨欠款会发生幵支等等,这些都会引起公司管理费用的增加。
应收账款收回也是有风险的,按照国际惯例,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有较大的坏账可能,容易产生财务状况恶化的不良后果。此外,公司也可能因为债务人的死亡或破产而无法收回其债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存在重大回收风险的巨额应收款项,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就此对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此外,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可以使“流动资产”大幅度增加,会使公司的总资产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股东权益即净资产也相应地增加,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每股净资产变得十分好看,而事实上这里面有不良资产的“水分”(因为可能存在巨额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投资者可通过报表附注,仔细分析应收账款的主要构成、账龄情况及坏账准备计提情况。
针对应收账款,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时,应注意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应收账款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对比、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等。
预付账款是指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由于交易尚未发生,所以这笔钱还是公司的,只是暂存别处,属于会计要素中的资产。企业进行在建工程预付的工程价款,可以在本科目核算。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
预收账款是按照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由于交易尚未发生,所以这笔钱还不是公司的,属于会计要素中的负债。新收入准则后,预收账款的职能大多由合同负债承接,企业因转让商品收到的预收款进行会计处理时,不再使用“预收账款”科目,而是“合同负债”。预收账款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
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数额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公司生产的产品竞争力越强,对下游的议价能力越高,就可以要求客户提前支付采购款,在公司内部形成预收账款,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多出来的资金还可以用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或用于研发,提高公司长期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相反,若公司的议价能力较差,产品同质化严重,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一部分款项,形成预付款项,加大了公司的融资需求,容易造成资金链压力。投资者可以关注预付款项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此外,预付账款的年限最好在一年以内,时间过长一方面对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多在一年内完成,如果没有按时转化成存货,就可能存在资金难以收回的风险。
预付款项的前五名供应商也值得关注,既然公司愿意预付一部分货款,说明对方的产品市场认可度高,投资者可以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公开网站查阅供应商的成立年限,公司背景等,若公司注册时间短,也没有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就要考虑上市公司资金的安全性了。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非经营性交易背景下,上市公司代替控股股东或关联方承担费用、偿还债务,或者直接给关联方提供借款,第二种是在关联交易过程中预收大额款项或拖欠应付款项,交易付款期限长于市场同行业期限,第三种是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借款提供担保,大股东到期不还,上市公司履行担保责任代为清偿债务。上述事项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等资产科目。投资者在分析年报时,需重点关注相关科目。一方面可以关注相关科目前五大欠款方情况,是否与公司大股东存在关联关系,公司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若是,需进一步关注相关明细科目金额及变动情况、形成原因、商业合理性、定价依据、期后回款情况等。另一方面,可以关注相关科目的重要性,其金额及其变动情况以及占净资产及总资产的比重,若占比较高,需进一步结合同行业可比公司及行业模式等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关注是否存在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迹象。
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问题影射出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公司内部对资金使用的审批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
存货是指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种资产。为销售而准备的资产,主要指产成品和可供销售的半成品;为耗用而储备的资产主要指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根据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存货在商业类上市公司主要指购入后计划转售的商品,在工业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它们以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
(二)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确定存货成本的方法有个别认定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公司无论采用何种存货计价方法,均会在报表的会汁政策一项进行说明。
(三)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
(四)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存货是上市公司流动资产中重要的项目。它所占的金额通常占流动资产的大部分,一般可达到流动资产金额的50%〜80%。但存货是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一种。存货过多,会影响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利润的可靠性;存货过少,又会影响公司的销售。因此,为了提高公司效益,满足销货的需要,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存货量。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比如市场销售价格、合同作价等)减去至完工时估计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等因素使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发生较大下跌,低于账面的成本,这部分跌价的损失就应当从存货的价值中扣除,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带有主观估计的因素,并且后续可以转回,因此成为一些公司利润操纵的工具。
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的存货时,可以对照行业可比公司和历史存货水平,并结合公司存货结构及行业趋势,观察期末存货的价值变化是否与生产经营情况、产品生命周期契合。如公司预计来年行业景气度上升,为此加大存货投资,期末存货价值应当呈现一定比例上升。如当年公司销售不佳,假设产量不发生改变,体现在报表上就是产成品占比高,存货积压,此时投资者还要进一步关注存货跌价准备是否计提充分,结合库龄数据分析存货的质量。投资者还可以观察报告期内的采购金额以及应付账款变化,是否与存货的变化相对应。
合同资产是指企业已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收取对价的权利,且该权利取决于时间流逝之外的其他因素(例如,履行合同中的其他履约义务)。
合同资产和应收款项都是企业拥有的有权收取对价的合同权利,二者的区别在于,应收款项代表的是无条件收取合同对价的权利,即企业仅仅随着时间的流逝即可收款,而合同资产并不是一项无条件收款权,该权利除了时间流逝之外,还取决于其他条件(例如,履行合同中的其他履约义务)才能收取相应的合同对价。因此,与合同资产和应收款项相关的风险是不同的,应收款项仅承担信用风险,而合同资产除信用风险之外,还可能承担其他风险,如履约风险等。
合同负债,是指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如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之前,客户已经支付了合同对价或企业已经取得了无条件收取合同对价权利的,企业应当在客户实际支付款项与到期应支付款项孰早时点,按照该已收或应收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待未来履行了相关履约义务,即向客户转让相关商品时,再将该负债转为收入。某些情况下,企业收取的预收款无需退回,但是客户可能会放弃其全部或部分合同权利。企业预期将有权获得与客户所放弃的合同权利相关的金额的,应当按照客户行使合同权利的模式按比例将上述金额确认为收入;否则,企业只有在客户要求其履行剩余履约义务的可能性极低时,才能将相关负债余额转为收入。企业在确定其是否预期将有权获得与客户所放弃的合同权利相关的金额时,应当考虑将估计的可变对价计入交易价格的限制要求。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一项股权投资是否纳入“长期股权投资”,主要看是否实现了“控制”、“共同控制”或者是“重大影响”。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子公司。通常,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或虽然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表决权资本,但具有实质控制权时,也说明投资企业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实质控制权,可以通过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判定:(1)通过与其他投资者的协议,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2)根据章程或协议,投资企业有权控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这种情况是指虽然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表决权资本,但根据章程、协议等有权任免董事会的董事,以达到实质上控制的目的;(4)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但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会议,从而能够控制其财务和经营政策,使其达到实质上的控制。
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共同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投资企业与其他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合营企业。合营与联营企业等投资方式不同的特点在于,合营企业的合营各方均受到合营合同的限制和约束。一般在合营企业设立时,合营各方在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在所设立合营企业的重要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制定过程中,必须由合营各方均同意才能通过。共同控制的实质是通过合同约定建立起来的、合营各方对合营企业共有的控制。实务中,在确定是否构成共同控制时,一般可以考虑以下情况作为确定基础:(1)任何一个合营方均不能单独控制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2)涉及合营企业基本经营活动的决策需要各合营方一致同意;(3)各合营方可能通过合同或协议的形式任命其中的一个合营方对合营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管理,但其必须在各合营方已经一致同意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范围内行使管理权。
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联营企业。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决权股份时,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此外,虽然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的表决权资本,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也应确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1)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并享有相应的实质性的参与决策权,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该代表参与被投资单位政策的制定,从而达到对该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2)参与被投资单位的政策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参与被投资单位的政策制定过程,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可以为其自身利益提出建议和意见,由此可以对该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3)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重要交易。有关的交易因对被投资单位的日常经营具有重要性,进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4)向被投资单位派出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派出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权力并负责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活动,从而能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5)向被投资单位提供关键性技术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依赖投资企业的技术或技术资料,从而表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包括成本法和权益法。成本法核算的范围包括:(1)企业能够对被投资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权益法核算的范围包括:(1)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企业对其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按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前者小于后者,该部分差额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作为投资者在分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要看长投核算方法及权益法和成本法的转换。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因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其核算需要由一种方法转换为另外的方法,比如通过对被投企业增资或者减资以实现股权上的实际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也可以通过委托表决权的方式来调整控制。两种核算方法直接影响投资方的净利润,所以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时,要关注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转换核算方法时要重点关注。权益法向成本法的转变其实是“重大影响”向“实际控制”的变化。
二是要看长期股权投资与公司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分析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时,需要关注被投资企业和投资企业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如果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就把这类资产视为非核心资产,警惕企业盲目多元化和跟风投资。如果有紧密关系,甚至是本身和投资方主营业务相同,那就需要将这项长期股权投资视为核心资产,和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一起分析,其贡献的投资收益也视为企业的核心利润。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出租土地使用权,这实质上属于一种让渡资产使用权行为,另一种形式是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二是投资性房地产在用途、状态、目的等方面区别于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地产和用于销售的房地产。三是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即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财务报表附注部分会说明公司采用哪种计量模式,具体在第十一节 财务报告中的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部分。
作为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时,要关注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以及成本模式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合理性。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应当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成其他资产或者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1)投资性房地产开始自用;(2)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改为出租;(3)自用土地使用权停止自用,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4)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为出租。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只有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能够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模式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并按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由于过去几年房价上涨,公司通过将固定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和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的方式,来达到保壳的目的,但是此类方法只能使用一次,因为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无形资产是指上市公司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用于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它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特许权、租赁权等。无形资产的突出特性在于没有实物形态,它只表明公司拥有一种法定权利,或者是表明公司拥有获得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能力。
根据无形资产的特点,公司对内部开发研制的无形资产,应按实际成本计价,但必须是可辨认的、能够确指的取得无形资产的支出,才能作为成本入账,否则,即使公司拥有某项无形资产,也不能将其本金化,作为无形资产入账。为正确计算公司的经营损益,按照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的年份起,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应按使用年限平均摊销;对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一般应在十年之内摊销。如果无形资产的价值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使有效使用期有明显变化的,应当将永久性下降的价值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时,要看记入无形资产的内容是否确切,无形资产的摊销期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专利权,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影响了专利权的实际使用年限。此外,还要看无形资产的利用效果如何。同时对于部分公司,无形资产如特许经营权等可能构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重点关注报告期内此类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固定资产分析中,我们主要分析固定资产的折旧,因为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影响每股的收益。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很多,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公司成本、费用的计算,也影响到公司的收入和纳税。
作为投资者在分析公司固定资产时,一要看固定资产采用什么样的折旧法。加速折旧法能较快收回公司的投资,减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但这种方法增加了公司成本、费用的支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期的上市公司利润和税收支出。二要看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时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利润减少。如果人为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就意味减少了每期的折旧额,从而减少了成本费用的支出,使得公司盈利出现虚增。
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在建工程通常有“自营”和“出包”两种方式。自营在建工程指企业自行购买工程用料、自行施工并进行管理的工程;出包在建工程是指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由其它工程队或单位承包建造的工程。
作为投资者在分析公司在建工程时,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看大额在建工程施工进度。一般而言,公司对于重大的投资项目都会在年报中披露项目实施计划,并且在建设期持续披露投入的金额以及施工进度。如果公司披露因为各种所谓的天灾人祸导致工程进度低于预期(尤其是工程进度停滞甚至倒退),投资者就要十分警惕,这是在建工程舞弊的征兆之一。对于这些存疑的在建工程科目,要通过分析在建工程开始的历年年报,查阅其报表附注,追溯施工进度,推算其合理进展,具体在第十一节财务报告中的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部分。
二是要看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时点控制。在建工程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当转为固定资产,而因为在建工程不需要计提折旧但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同时在建工程对工程相关债务的利息支出可以资本化,但是固定资产不可以,所以有的公司就会在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时点上做文章。公司可以通过延迟将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减少企业当期的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从而优化企业当期利润。
三是要看在建工程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规划是否相匹配。一些生产型企业在建工程金额非常高,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都在新建厂房扩大产能,但是这些企业近几年毛利率却在下降,产能利用率下降,存货周转率下降,这种情况下,公司在建工程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规划就不匹配。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公司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应当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然后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就其差额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应当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上各项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都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包括商誉)的减值损失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即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可确定的)和零。因此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进行分摊。
如果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是母公司根据其在子公司所拥有的权益而确认的商誉,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中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并没有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因此,在对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下同)进行减值测试时,由于其可收回金额的预计包括了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部分,因此为了使减值测试建立在一致的基础上,公司应当调整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将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包括在内,然后根据调整后的资产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以确定资产组(包括商誉)是否发生了减值。上述资产组如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首先抵减商誉的账面价值,由于根据上述方法计算的商誉减值损失包括了应由少数股东权益承担的部分,而少数股东权益享有的商誉价值及其减值损失都没有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合并财务报表只反映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因此应当将商誉减值损失在可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权益之间按比例进行分摊,以确认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并将其反映于合并财务报表中。
如果公司需要对商誉计提减值,则构成利润表上的“资产减值损失”,因此会减少当期净利润,同时资产负债表上会减少非流动资产、总资产、净资产。对于部分前期并购形成大额商誉的公司而言,一旦并购标的业绩下滑或未达到预期,公司就很可能需计提大额商誉减值,进而导致出现大额亏损,对公司业绩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对存在大额商誉的公司,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其风险。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即当公司某项资产价值下降后,致使该项资产价值(以可收回金额计量)已低于账面价值,例如钢材市价大幅下跌导致公司库存钢材价值下降、金融危机导致某项应收款已很难收回,则公司需要针对该项存货或应收账款计提减值。
从2007年1月1日开始,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范围几乎扩大到所有资产,除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外,其他资产发生减值时一般都需要计提减值。
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金额都是计提过减值准备之后的金额,要了解企业资产减值信息,可从各项资产的报表附注获取,具体在“第十一节 财务报告 七、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投资者在分析资产质量时,应注意对资产减值信息的阅读和分析。
上市公司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计提减值的资产如果在以后年度出现价值回升,对短期性资产(如应收账款、存货)可通过损益转回减值准备。但新会计准则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石油天然气井及相关设施及辅助设施设备、无形资产(含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商誉等长期资产一经确认计量减值损失.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种规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由于资产减值判断的主观随意性较大,验证减值计提合理性难度较大,因此,上市公司利用减值计提操纵利润情况也经常出现。资产减值常见的问题有,第一情况是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导致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第二种情况恰恰相反,有些上市公司可能过度进行减值计提,譬如有些上市公司当年业绩已经亏损,干脆一次亏个够,大幅计提资产减值,来个“洗大澡”,或者当年经营情况特别好,公司希望隐藏业绩,也有动机进行大幅计提减值,从而导致资产虚低和利润虚低。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转回做文章,在通过经营扭亏无望的情况,采用先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然后再在今后转回减值准备,从而实现扭亏或净资产由负转正。因此,投资者要对上市公司大额减值计提或转回现象加以关注,分析其合理性和背后可能的动机。
追溯调整,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如果提供比较会计报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当调整比较期间各期的净损益和有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当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作相应调整。
分析公司流动性在于观察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资金周转情况,掌握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狭义角度来看,公司资产流动性是指企业资产在价值不损失情况下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由近期有多少流动资产可以转变成现金决定;而偿债能力则反映了企业是否具备按约定及时偿还债务的能力。
合适的流动性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及时监测公司流动性状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作出应对。仅从资产负债表科目来看,主要有以下流动性指标:
(1)流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公式可以帮助投资者衡量短期资产变现用于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应交税费及其他应付费用。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2:1才足以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这是在存货正常运转、应收账款正常回收的条件下,倘若出现存货积压、产品滞销、应收账款已过期末能及时回收等情况时,虽然提高了流动比率,但并不代表企业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因此,应用流动比率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应注意流动资产的构成及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
(2)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比率是衡是公司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速动资产指公司流动资产扣除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后的余额,主要由现金和应收账款构成,不包括存货,一方面是因为存货变现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公司不能依靠处理存货资产来清偿债务。从流动资产中剔除不易变现的资产 ,其差额即为可变现并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速动资产,因此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更可靠。一般认为速动比率1:1较好,过低则表示企业偿付短期负债可能存在困难,反之则表明企业的闲置资金过多。但实际上应用速动比率评价流动性时仍需视速动资产的构成和运用情况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3)营运资本的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了降低流动性风险,一般要求公司的营运资本为正,营运资本越多,说明公司不能如期偿还短期负债的风险越小。因此,营运资本的多少可以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它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流动负债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必须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履行偿还的义务;
二是要用公司的流动资产或新的流动负债清偿。在流动负债中,数额比较大,经常性发生的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等。
流动负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由借贷形成的流动负债,如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人的短期借款;由结算过程中产生的流动负债,如公司购入原材料,货已到而货款尚未支付的待结算应付款项;由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流动负债,有些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需要预先提取,如应交税金、应付工资等;由利润分配产生的流动负债,如应付投资者的利润等。流动负债形成的原因明确后,需要进一步关注流动负债的形成是否合理,数额是否正常,时间上是否合适。
预计负债是指因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企业应将其确认为负债:(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一,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即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是在企业当前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企业没有其他现实的选择,只能履行该现时义务。通常情况下,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导致现时义务是比较明确的,但也存在极少情况,如法律诉讼,特定事项是否已发生或这些事项是否已产生了一项现时义务可能难以确定,企业应当考虑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可获得的证报、专家意见等,以此确定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现时义务。
第二,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即履行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但小于或等于95%,尚未达到基本确定的程度。
第三,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即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的金额能够合理地估计。由于或有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因或有事项产生的现时义务的金额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估计。要对或有事项确认一项负债,相关现时义务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估计。只有在其金额能够可靠地估计,并同时满足其他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
上市公司与其他公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标。股票的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为股本,股本应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所以,股本是很重要的指标。为了直观地反映这一指标,在会计核算上股份公司应设置“股本”科目。
公司的股本应在核定的股本总额范围内,发行股票取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与股本总额往往不一致。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溢价发行;小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折价发行;等于股本总额的,为面值发行。我国不允许公司折价发行股票。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公司应将相当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记入“股本”科目,其余部分在扣除发行手续费、佣金等发行费用后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合并报表中反映的会计主体母公司及其所有子公司,当母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不是全资子公司时,意味着子公司还有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股东出资,还包括了其他小股东的投资。除母公司之外的其他股东的投资,属于合并报表中的“少数股东权益”
少数股东与“上市公司小股东”不是一回事。上市公司小股东跟大股东一样都是上市公司股东,只是持股数量存在不同,而少数股东权益中的少数股东是不拥有上市公司股份,其拥有的是上市公司子公司股权,相对来说,持有股权比较要小,不具有控制权,所以被称为少数股东。
留存收益是以指通过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资本,即经营所得净收益的积累。
上市公司利润扣除按国家规定上缴所得税后,即为净利润。净列润可以按照协议、合同、公司章程或有关规定,在公司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可以作为公司所有者投资所得,也可以为了扩充公司实力追加投资:或出于以盈抵亏、预先作准备的考虑等,将其中一部分留下不作分配.这部分留下的净利润与公司所有者投入资金的属性一致,均为股东权益,在会计上算为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属股东权益,股东可以安排分配。这部分有指定用途留存收益称为“盈余公积”。因此,留存收益可分为两类: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
(2)未分配利润是指未作分配的净利润,其有两层含义:一是这部分利润没有分给公司的投资者;二是这部分净利润未指定用途。
投资者应该知道,上市公司的盈余公积无论是用于补亏,还是用于转增资本(“送红股”),只不过是在同属股东权益的不同分类项目中的相互转换,如公司的转增股份,在减少盈余公积的同时,也增加了实收资本。这种相互转换,并不影响股东权益总额的增减。而“未分配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上有贷方余额,反映了公司现有的而尚未分配的利润;如余额在借方,则反映为公司未弥补的亏损数。
投资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资产负债表阅读和分析:
(1)浏览一下资产负债表主要内容,由此,你就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的总额及其内部各项目的构成和增减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由于企业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规模,而它的增减变化与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当企业股东权益的增长幅度高于资产总额的增长时,说明企业的资金实力有了相对的提高;反之,则说明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负债的大规模上升,进而说明企业的资金实力在相对降低,偿还债务的安全性亦在下降。
(2)对资产负债表的一些重要项目,尤其是期初与期末数据变化很大的项固进行进一步分析,例如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固定资产、有息的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长期银行借款、应付票据等)、应收账款、货币资金以及股东权益中的具体项目等。例如,企业应收账款增长速度过快,说明该企业可能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或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结算工作的质量有所降低。又如,企业年初及年末的负债较多,说明企业每股的利息负担较重,但如果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较好的盈利水平,说明企业产品的获利能力较佳、经营能力较强,管理者经营的风险意识较强,魄力较大。
(3)对一些基本财务指标进行计算,重点是分析比例指标,包括反映企业财务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安全性及偿债能力、反映股东对企业净资产所拥有的权益的指标,具体指标计算及分析在后面将有详细介绍。
(4)在以上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述这些指标是单一的、片面的,因此,就需要投资者能够以综合、联系的眼光进行分析和评价,因为反映企业财务结构指标的高低往往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相矛盾。例如企业净资产比率很高,说明其偿还期债务的安全性较好,但同时反映出其财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者的目的不同,对这些信息的评价亦会有所不同。如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所关心的就是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健全与合理;相反,如投资者以债权人的身份出现,就会非常关心该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最后还需说明的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仅仅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方面的财务信息,因此投资者要对企业有变个全面的认识,还必须结合财务报告中的其他内容进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资产负债表固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阅读时需注意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报表项目受会计准则确认标准的限制。货币计量是会计的一大特点,会计信息主要是能用货币表述的信息,因此,资产负债表难免遗漏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重要经济资源和义务的信息。例如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人数、知识结构和工作态度)、网点和品牌的价值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对决策均具有影响力,然而因无法数量化或者至少无法用货币计量,现行实务并不将其作为资产和负债纳资产负债表中。一些或有事项,由于不符合负债定义,可能不将其确认为负债(例如担保),对企业来说存在风险,但表内并没有反映;而报表上一些项目,如商誉等项目,可能并没有经济价值。
(2)计量的局限性。资产负债表是以历史成本为报告基础的,它不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现行市场价值,因而表中信息虽有客观、可核实之优点,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账面上的原始成本与编表日的现时价值已相去甚远。例如,10年前购人的房屋.价格已涨了好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报表上仍以10年前购人的成本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陈报,难免不符合实际,削弱对报表使用者的作用。又如账面上已资不抵债的企业,在清算时,有可能不仅债权人能收回全部债权,而且所有者在分配剩余财产时还能有所收获等等。此类事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3)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包含了许多估计数。例如,坏账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别基于对坏账百分比、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等因素的估计。此外,诸如预提修理费用、或有负债等均需估计。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4)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涵义必须依靠报表阅读者的判断。资产负债表有助于解释、评价和预测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经营绩效,然而此表本身并不直接披露这些信息,而要靠报表使用者自己加以判断。各家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可能完全不同,所产生的信息当然有所区别,简单地根据报表数据评价和预测偿债能力以及经营绩效,并据以评判优劣,难免有失偏颇。所以,要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涵义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负债表信息本身,而要借助其他相关信息。选择哪些信息,也要依靠报表使用者判断,而这并非易事。
优先股是指享有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的股东对公司资产、利润分配等享有优先权,其风险较小,但是优先股股东对公司事务无表决权,没有选举及被选举权,一般来说对公司的经营没有参与权,优先股股东不能退股,只能通过优先股的赎回条款被公司赎回。
优先股通常预先定明由普通股以其可分配的股利来保证优先股的股息收益率(如普通股的利润分配降至0之后,优先股在股利方面就达不到股息收益率),优先股股票实际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类似举债集资的形式。由于优先股股息率事先设定(其实是上限),所以优先股的股息一般不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而增减,而且一般也不能参与公司的剩余利润的分红,也不享有除自身价格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如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优先股会有损失的。
对公司来说,由于股息相对固定,它不影响公司的利润分配。优先股股东不能要求退股,却可以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由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赎回。大多数优先股股票都附有赎回条款。在公司解散,分配剩余财产时,即优先股的索偿权先于普通股,而次于债权人。
永续债券,又称无期债券,是非金融企业(发行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内含发行人赎回权”的债券,它并不规定到期期限,持有人也不能要求清偿本金,但可以按期取得利息。永续债的每个付息日,发行人可以自行选择将当期利息以及已经递延的所有利息,推迟至下一个付息日支付,且不受到任何递延支付利息次数的限制。
利润表是反映上市公司报告期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把报告期的营业收益与其同一会计期间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出公司一定时期的税后净利润。通过利润表反映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情况,能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收益情况、成本耗费情况,表明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同时,通过利润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本期数、本年累计数、上年数),可以分析公司未来利润的发展趋势、获利能力,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完整性。由于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又是进行利润分配的主要依据,因此,利润表是会计报表中的主要报表。
收入是公司经营效益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主要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获取的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是主营业务以外的营业活动产生的,比如卖原材料、无形资产出租,投资性房地产出租等。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属于损益类科目,体现在利润表中,计入利润表中项目的金额反映的是本报告期间的经营成果,属于期间数,在期末时形成净利润。净利润经过提取盈余公积、向股东分红后,最后剩余的净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中的留存收益中的未分配利润。
利润表中的费用是按照企业发挥的功能进行分类列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一般划分为生产、销售、管理、融资等,每一种活动上发生的费用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利润表中,依据费用的不同功能分别列示为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例如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其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人工、水电等成本即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则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以及为销售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业务费、折旧费等费用;管理费用则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行政部门职工工资、办公费等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研发费用则是研发人员工资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其他费用;财务费用则是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股份支付是上市公司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企业通过股份支付获得了服务。比如:企业通过对职工进行股权激励,获得了其在工作上的服务;企业通过对经销商进行股权激励,获得了其在业务合作上的服务。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获取相关服务,就不符合股份支付的准则定义。
股份支付的实质是企业以股份或者期权为代价,接受职工和其他方提供的服务。通常情况下,股份支付可以分两个步骤理解:一是发行股份或期权并收取现金;二是以现金支付自职工和其他方取得的服务。
研发投入为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形成的总支出。研发投入通常包括研发人员工资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其他费用等。
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为本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与本期资本化的开发支出之和。
研发投入=费用化投入+资本化投入。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需要满足五个条件:(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实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4)有足够的技术、财物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回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也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核算。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当期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当期损益;对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增加交易性金融负债,减少当期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增加当期损益,减少交易性金融负债。期末,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本年利润。
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是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期末的未实现损益。当期买入且卖出的股票等证券,已经实现的损益在投资收益中核算,而不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核算。
如果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公司净利润比重极大,投资者就应该保持高度关注。因为该损益的上下波动将会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产生的收入扣除期间费用后的余额,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成果。
营业利润是指公司从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全部利润。它等于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总成本(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即有:
营业利润=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
而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通过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的比较,可以发现,营业利润是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构成。营业利润这一指标能够比较恰当地反映公司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母公司净利润+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份额;
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
上述计算公式均考虑内部交易的抵消。
例如:假定母公司S拥有S1公司80%的股份,拥有S2公司100%的股份。在考虑内部交易的抵消之后,母公司盈利1亿元,S1公司亏损1亿元,S2公司盈利1亿元,则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80%+1=1.2亿元;少数股东损益=-1*20%=-0.2亿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 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
其中: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1)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2)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或偶发性的税收返还减免;
(3)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4)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5)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7)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
(8)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9)债务重组损益;
(10)企业重组费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整合费用等;
(11)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
(1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
(13)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有事项产生的损益;
(14)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15)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
(16)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
(17)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18)根据税收、会计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当期损益进行一次性调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19)受托经营取得的托管费收人;
(20)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人和支出;
(21)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
公司在编报定期报告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上述项目的实质,准确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公司若将上述项目不归类为非经常性损益,应充分说明其原因及涉及金额。
非经常性损益属一次性或偶发性获得,含金量较低,且不能显示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一方面,部分公司的业绩出现大幅“跳水”,非经常性损益致使这些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又出现一批靠非经常性损益“暴富”的上市公司。非经营性损益似乎成了某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魔棒,可使其由盈变亏,也可使其由亏变盈。因而,靠非经常性损益“暴富”的上市公司,往往也就有玩报表游戏之嫌。因此,清晰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将改变部分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构成,有利于揭示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投资者也更易辨别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的真假与水分。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股收益是指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亏损。每股收益通常被用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每股收益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类。
基本每股收益是按照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的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定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以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 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计算的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仅考虑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列报主要是为了避免每股收益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利润分配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章程、投资者协议等,对当年可供分配的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的顺序依次是: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其中: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是指,向各类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包括向国家、其他单位、个人以及外商等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但不包括向各种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在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包括支付的优先股股利和普通股股利。其中:普通股股利又包括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
送股是指上市公司以红股方式分配公司利润,即股票股利,是免费派送给股东的股份,也称“送红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以下简称转股)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资本公积的一部分转为股本并向股东派送新股的行为。资本公积主要来自股票发行的溢价、公司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大股东捐赠资产等。送股与转股的主要区别在于新股来源:送股来源于利润;转股来源于资本公积。
从本质上来看,送股或者转股后投资者所拥有的股票数会大幅度增长,可是除权之后股票总价值并不会发生变化,只是股东内部权益调整,并不是公司经营和盈利的实质性利好。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形式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无偿拨款、税收返还、财政贴息,以及无偿给予非货币性资产等。政府补助通常具有两项特征:一是政府补助是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二是政府补助是无偿的,即企业取得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不需要向政府交付商品或服务等对价。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范,政府补助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构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通常情况下,相关补助文件会要求企业将补助资金用于取得长期资产。长期资产将在较长的期间内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相应的政府补助的受益期也较长。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此类补助主要是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受益期相对较短,通常在满足补助所附条件时计入当期损益或冲减相关成本。
政府补助企业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社会效益并有利于提高亏损企业的后期发展能力,弥补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外部损失。
政府补助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点扶持、支持特定产业
作为区域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都会通过政府补助等财政手段来支持已有产业,或者积极吸引和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促进经济增长。
(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很大贡献。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地方政府有强烈动机维持地方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比如,产业链条庞大的汽车制造、房地产等对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的产业,在不同时期成为了各地方争相拉拢的对象,地方政府寄希望于通过有限的财政资源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通过龙头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实现全面快速的发展。
(3)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
创造就业机会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为解决就业问题,地方政府补助政策会向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倾斜,通过提升就业率,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数量,进而减轻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实现社会稳定,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政府补助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即征即退、先征后返、先征后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税款的补助方式。税收优惠作为一种直接的政府补助行为,主要是为了鼓励有前景、有生命力的行业及企业,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财政补贴
除了税收优惠,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多种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和财政贴息。与税收优惠相比, 财政补贴更加灵活,地方政府可操纵空间更大。上市公司可将这种补贴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可较灵活运用财政补贴金额调节当期利润。
一是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是政府为支持企业发展无偿拨付的款项,其资金来源一般为本级政府财政收入。为达到政策引导的效果,通常此类拨款都会附带严格的政策条件,企业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申请该款项。比如,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经费。
二是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是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是一 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其实质是对企业成本的补贴。财政贴息是政府为支持特定行业、区域发展,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及宏观经济发展计划,对企业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通常,地方财政会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或者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由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优惠利率向贷款银行计算和缴纳利息费用。财政贴息资金通常为专项资金,所以受益 企业必须保证贴息的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挪用财政贴息资金。
(3)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等形式。但在日常的政府补助实施过程中,此种补助形式较少使用。
政府补助获得的决定因素有以下方面:
(1)公司的综合实力
地方政府更倾向补助业绩优异的企业,即有培优动机。能够得到补助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好历史表现、漂亮的经营业绩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这种优异的表现并非借助政府补助调高业绩来实现的。
(2)公司的保壳压力
一般而言,为避免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者终止上市,地方政府常用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财政补贴快速提高经营业绩,从而保住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
(3)公司的政策性负担
现阶段,我国企业不同程度的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比如为降低社会成本,政府会要求企业提供超过企业实际需求量的工作机会 ;为确保国家战略安全,要求企业保留冗余产能或其他能力。政策性负担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以及盈利能力,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政府补助等方式来减轻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说,合理的政府补助行为可以实现政府和公司双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但由于马太效应、权利寻租、密切关联等原因的存在,可能滋生过度投资,造社会政资源的低效率甚至是资源浪费。
递延所得税是当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出现暂时性差异时,为调整核算差异,在账面利润总额计提所得税,同时按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作为应交所得税记账,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递延所得税。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及指南—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而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我国现行税法确定的税种为18个,按照课税对象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货物与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行为税;按照财政预算级次不同分为三类,分别是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企业常见的税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值税,从计税原理上看,增值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销售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进口货物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企业所得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取得生产经营所得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3)个人所得税,企业一般涉及工资薪金、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款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
(4)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使用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范围为正列举的税目;
(5)持有房产、土地使用权或进行房产土地转让的企业涉及契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其中土地增值税主要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房屋产权并取得增值额进行征税,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税种;
(6)特殊行业还涉及消费税、关税、资源税、烟叶税等。
税收优惠是国家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区、行业、企业和业务的发展,或者对某些具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给予照顾,在税法中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税收优惠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方式包括:
(1)减税,即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给予减征一部分的措施;
(2)免税,即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额不予征收;
(3)退税或先征后退,即对企业原来所承担税金予以退还或将纳税人应缴的税款征收上来,再进行退还的措施;
(4)缓税,即对于符合缓征条件的企业,允许其暂缓缴纳税金;
(5)加计扣除,即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原有扣除金额的基础上再加计一部分金额,从而增加税前扣除额;
税收优惠对于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起到扶持作用,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引导增加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
(2)通过特定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调节地区经济差异,增强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金活力,促进经济平衡发展;通过特定园区或片区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化,形成产业优势;
(3)调节行业发展,对于鼓励类行业实施和加大税收优惠,促进其发展壮大,对于限制类行业减少和停止税收优惠,控制行业的发展规模。
涉及利润表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有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及非经常性损益。
阅读和分析利润表是十分重要的。在投资上市公司时,我们最经常关注的是市盈率,即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无论是静态市盈率还是动态市盈率,这其中计算指标的核心就是净利润。净利润的质量、稳定性、持续性、成长性,都成为影响市盈率的重要指标,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利润表的分析将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如何对利润表进行简单的阅读与分析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简单的阅读与分析。
一是静态分析,即分析当年的利润表,可以从利润出发,通过分析利润表的结构及相关科目的说明,了解公司当年的经营成果;
二是历史分析,即对公司利润表各项目的往期数据比较分析,了解公司的经营趋势;
三是动态分析,即在静态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例如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公司行业发展状况)、公司的竞争优势、同行业公司等情况,对公司及其未来做出深人的分析及判断,并做出投资决策。
(一)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可以正确认识公司当期利润的内涵。通过静态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利润来源从而研判其质量,确定核心业务品种从而判断其行业,研究公司之外的生命线,发现可能的业绩炸弹。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利润质量分析
首先,要判断公司的净利润是否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如果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这说明公司的净利润的稳定性不够。投资上市公司就是投资于其未来,一个不能稳定带来收益,今年盈利、明年亏损的公司是风险极高的公司。
其次,对于利润并非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公司,要详细分析公司利润的构成。从利润表的角度看,利润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支等四项。如果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主营业务利润,那么说明公司当年的主营业务生产经营正常。但如果其主要来源于其他三项,就要保持高度关注。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为负的公司,这至少说明公司已无法维持主营业务的正常生产经营。
(2)主要产品分析
可以从利润表的营业收人和营业成本中来分析公司的主营业务。
首先,依据相关制度要求,公司需要按产品分类披露其收人及成本。因此,可以从产品分类披露中分析为公司创造产值的主要产品。但是,为公司创造产值的主要产品并不见得是给公司带来主要利润的产品。要关注两类产品:营业毛利绝对额(即营业收人与营业成本之差〉占比大的产品和营业毛利率极高的产品。营业毛利绝对额占比比较大的产品是目前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核心业务产品。营业毛利率极高的产品可能是公司未来发展壮大的核心业务产品。投资者研判公司的主营业务产品,有利于确定其行业,而不是人云亦云,在一些黑嘴炒作概念时而不被迷惑。例如某些公司一直被黑嘴炒作为高科技公司,但分析其收人构成却发现所谓的高科技收人毫无踪迹或者只占公司毛利的极小比重。投资者等投资套牢后,才发现那不过是水中月画中饼。
其次,利润表附注还提供了前五名客户销售占比。如果销售占比较高,说明公司的销售集中度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销售客户的经营稳定性及成长性就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成长性。
(3)投资收益分析
如果公司的利润并非来自于其经营的产品,而是来源于投资收益,那么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成长性就可能是公司的另一生命线。因此,要分析投资收益的来源。如果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证券买卖暂时性的收益,那么这种收益是很难维持其稳定性持续性的,很可能产生巨大的波动,不排除给公司带来巨额损失的可能。这种公司风险较高。如果公司投资收益来源于较为稳定的投资对象,那么就需要分析其投资对象的价值。例如,冠农股份,其主要利润即来源于其投资参股的罗布泊钾盐公司,那么罗布泊钾盐公司的发展就会影响到该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
(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析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主要与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和房地产等相关。其核心就是公司相关的投资公允价值的变化。虽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并不带来实际的现金流人流出,仅仅是账面数字,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甚至可能成为公司主营之外的业绩炸弹。
因此,需要高度关注该项目披露的具体内容,即使在公司因此带来收益的情况下,也要高度瞥惕相关项目的市场价值的变化,以确定对公司带来的可能影响。这是因为,该项目的损益可能会在瞬间摧毁一个主营业务高盈利的公司。
(5)资产减值损失及营业外收支分析
这两项产生的损失或者收益大部分都是偶发性的,因此是构成非经常损益的主要因素,并常常成为公司进行业绩大清洗或者扭亏为盈的“聚宝盆”。
在资产减值损失中,应高度关注的是能转回的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其中,大幅计提的坏账损失就可能是公司对历史业绩虚增进行的大清洗;存货跌价损失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目前生产经营产品的滞销或者价格巨幅下跌。
营业外收支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债务重组、公益性捐赠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政府补助等。因此,如果公司净利润扣除该项为负的情况下,说明公司主业经营存在较大问题,只能通过出售资产、债权人让利或者政府救助来维持经营。这种公司存在较高的风险。
(二)历史分析
对利润表历史各期数据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并研判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
(1)净利润构成的历史分析
在分析公司利润各期历史数据时:
首先应看公司净利润是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例如如果公司过往三年的净利润均来自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损益不是亏损就是微利,那么这就是一个经营极度衰败的公司,存在较高的风险。又如,公司前期净利润并非来自非经常性损益,但其后却不得不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来实现盈利,说明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了问题,需要保持警惕。
其次,对于利润并非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公司.要详细分析公司利润的构成的历史。如果公司利润一直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说明这是一家主营业务经营持续稳定的公司。
(2)主营业务产品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首先是公司历年的主营业务产品的类别及其毛利占比分析公司核心业务产品的变化。如果公司某一产品始终占据主要比重,那么说明公司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行业。如果公司不断变换核心业务产品,则需要进一步分析,以判断公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营不善还是为了长远发展。
其次,需要分析公司核心业务产品的毛利。对于核心业务产品稳定的公司,其毛利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公司所处行业发展及其行业地位,毛利率一直保持高位说明公司可能处于一个朝阳行业或者其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例如核心技术),毛利率下降则表明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加剧。
(三)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为了分析公司未来发展。投资上市公司,主要是投资其未来。如果投资者所投资的公司未来能够持续发展,那么投资者将获得超额收益。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为什么动态市盈率比静态市盈率重要的原因所在。但动态市盈率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其不仅受股价的影响,还受到公司净利润发展的稳定、持续及成长性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公司的年报中寻求公司未来发展的蛛丝马迹。所以,在静态分析和历史分析基础上的动态分析才是投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
(1)分析公司盈利点
利润表中可以反映支持公司未来发展的盈利点,包括核心业务产品、高毛利率产品、投资收益项目的发展、公允价值项目的发展状况、费用的节约与控制等。
(2)同行业比较分析
确定一个公司是否能够持续发展,关键的一点是公司能否在行业中确定有利的位置。从利润表的角度,可以将公司核心产品营业收人及毛利率与同行业的公司分析比较。
首先,比较公司核心产品的近几年的毛利率高低。例如,如果公司历史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大大高于同行业的水平,除非公司具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否则公司可能存在业绩造假的可能。对于这种公司,其业绩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其次,比较公司核心业务产品主营业务收人近几年在同行业的水平,以确定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主营业务收入高于同行业公司或者主营业务收人与同行业相比保持更高的持续增长势头,说明公司在行业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最后,可以关注公司高毛利率的产品,即使该产品的业务收入较少,但如果其投资的产品属于未来可高速持续发展的行业,那么公司同样存在较高的投资价值。
(3)行业上下游分析
公司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本行业,还受制于上下游行业的影响。例如,家具行业其销售就受到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因此,确定公司核心业务产品,分析业务流程,确定其上下游产品,将有助于判断公司未来的发展。
(4)宏观经济形势发展
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劳动就业、国际贸易、汇率等,都会对公司未来经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上述简单的阅读与分析,仅限于利润表,但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位合格的投资者,需要更全面地阅读和分析公司报表,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反映公司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和流入的信息的报表,表明公司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每一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又分别揭示流入、流出总额。现金流量表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
如果把现金看作是企业日常运作的“血液”,那么现金流量表就好比“验血报告”。企业日常运作的好坏,从这份报告中可以有个初步判断。因为从其他财务报表中,投资者只能掌握公司现金的静态情况,而现金流量表却反映了企业现金流动的动态情况。投资者在研究现金流量表时,如果再参阅其他报表,那么对公司的了解就会更为全面。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有:
(1)现金流量表可以提供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从而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2)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公司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全面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3)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分析公司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并可预测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情况。
(4)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不涉及现金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信息。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购销商品、提供和接受劳务、经营性租赁、交纳税款、支付劳动报酬、支付经营费用等活动形成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经营活动是公司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且具有再生性的特点。例如收回以前年度销货款,预收以后年度销货款等。
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营销能力、收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回避风险能力等相结合的综合体。由于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入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能否真正实现收益,还取决于公司的收现能力。了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助于分析公司的收现能力,从而全面评价其经济活动成效。在权责发生制下,这些流入或流出的现金,其对应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不一定是本会计年度,但是一定是在本会计年度收到或付出。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应为正数,且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占全部现金流量的比重越大,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越稳定,支付能力越有保证。若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即使利润表中显示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增长较快,但相当部分可能通过赊销实现,如应收账款和预付货款等上升过快,反映出公司营业利润存在不实或有过度包装之嫌。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以及取得和收回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各种股权与债权投资等收到和付出的现金。其中,分得股利或利润、取得债券利息收入而流入的现金,是以实际收到为准,而不是以权益归属或取得收款权为准。这与利润表中确认投资收益的标准不同。
分析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可重点研究资活动中的对内投资(如构建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如取得被投资公司控制权)的关系。如果对内投资净额大幅增长的公司往往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或投资机会;当期对外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量大量增加,说明该公司的经营活动没有能够充分地吸纳公司的资金,从而游离出大笔资金,通过对外投资为其寻求获利机会。
此外,在分析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还应该联系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综合考查。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变时,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量主要依靠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量来解决,这就说明公司的规模扩大主要是通过从外部筹资来完成的,这意味着该公司正在扩张。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发行债券、向银行贷款、偿还债务等收到和付出的现金。
如果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入量大幅度增加,则该公司在扩大其经营规模,说明公司现有的资金不能满足经营的需要,又获得了新的市场机会,需要从公司外部大量筹集资金;如果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量大幅度增加,则说明本期大量的现金流出公司,该公司的规模在收缩。对上市公司来说,除了与其他公司所共有的贷款等间接融资功能以外,还有一项特有的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功能;如果某-会计期间该上市公司实现了在股市上的融资,将使该期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大幅增加。
现金流量净额是指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额,可进一步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表明该企业处于产品初创期.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形成生产能力,开拓市场,其资金来源只有举债、融资等筹资活动。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可以判断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这时产品迅速占领市场,销售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表现为经营活动中大量货币资金回笼,同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企业仍需要大量追加投资,而仅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可能无法满足所需投资,必须筹集必要的外部资金作为补充。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表明企业进入产品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产品销售市场稳定,已进入投资回收期,但很多外部资金需要偿还,以保持企业良好的资信程度。
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可以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
一是用经营现金增长率指标分析收益增长情况。经营现金增长率是指本期经营现金净流入增长额在上期经营现金净流入中所占的比重。主营业务的增长应伴有经营现金的同步增长,否则主营业务利润的现金保障性就越差,收益质量自然就低。所以,经营现金增长率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一样,是衡量企业收益成长性的指示器。
二是用销售现金比率指标、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比率指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指标分析收益的现金保障性。销售现金比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销售现金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比值越大,表明每元销售能收回的现金越多,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收益质量越好。另一方面,当该比率降低时,投资者在关注其经营现金流量是否的确减少的同时,还要注意企业是否有虚增收入的可能。因为虚增收入使销售额增大,该比率降低,而虚增的收入计入应收账款或在类似科目挂账,且将来不会有实质上的现金流入,又会导致该比率在下一个会计期间继续降低,进而导致收益质量低下。营业利润经营现金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在营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每1元营业利润实际收到多少现金,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有部分营业利润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经营现金净流量才是企业经营中产生的能完全使用的资金,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通过这个指标能准确地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是衡量一个企业自我创造现金能力的指标,经营现金净流量正是一个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经营现金净流量保证的收益,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该指标值为0或负数,说明其经营活动产生现金的能力很差,其收益很可能来自于经营活动之外,或者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稳定、不可靠,而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较低劣;如果该指标值大于0但是较小,说明收益的“自我”造血功能较差。
现金流量表和偿债能力相关的指标主要是现金流量比率、净现金流量负债比率。
现金流量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在上式中,“流动负债”可以是年末流动负债总额,也可以是全年平均流动负债数额。该指标表示公司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动态指标。其值越大,表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好;反之,则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差。
对于债权人来说,现金流量比率总是越高越好。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现金流量比率越低,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弱。如果现金比率达到或超过1,即现金余额等于或大于流动负债总额,那就是说,公司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光靠手中的现金就足以偿还流动负债。但对于公司来说,现金比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资产的流动性(即其变现能力)和其盈利能力成反比,流动性越差的盈利能力越强,而流动性越好的其盈利能力越差。在公司的所有资产中,现金是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同时也是盈利能力最低的资产。保持过高的现金比率,就会使资产过多地保留在盈利能力最低的现金上,虽然提高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但降低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因此,对于公司来讲,一般不应该保持过高的现金比率,只要能保持一定的偿债能力,不会发生债务危机即可。
净现金流量负债比率计算公式为:
净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在上式中,“负债总额”可以是年末负债总额,也可以是全年平均负债总额。该项比率反映了公司用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公司全部债务的能力,体现了公司偿债风险的高低。一般而言,该比率值越大,说明公司偿债能力越大,相应的风险越小;反之,该比值越小,表明偿债能力越小,相应的风险越大。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勾稽关系体现为:资产负债表年初数“未分配利润”+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净利润”=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未分配利润”。
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体现为:在企业不存在可以划分为现金等价物的短期投资以及不存在影响变现的定期存款时,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期末金额-“货币资金”期初金额。”
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相对复杂,表中项目无一一对应关系,需要经过适当运算后勾稽。上市公司年报中会披露“现金流量补充资料”,逐步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合并会计报表又称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由母公司与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是现代化企业集团传递会计信息的重要方式,其会计信息的作用有别于个别会计报表,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质,有利于正确反映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规模,有利于客观评价和分析企业集团的经济活动和经营业绩。
合并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合并利润表反映了企业集团在某一特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或处理的情况,而合并现金流量表反映了企业集团在某一特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增减变动情况。
“母公司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三个概念仅在合并报表中出现。“母公司报表”是指合并报表中合并方的报表,即上市公司单体的报表,而合并报表就是将“母公司报表”与其他控股子公司的报表予以合并。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在上市公司报表中又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是指合并报表中,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所以存在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合并报表的净利润是上市公司及其所有控股子公司的净利润加总并扣除内部交易后形成的。但是由于部分控股子公司的股权并非完全由上市公司持有,而是还有一部分股权由其他股东持有,因此合并报表的净利润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这些其他股东的,不应作为上市公司享有的净利润。为明确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会计准则规定,合并报表应披露“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此数据为证券市场评价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通行标准。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一样,同样是因为合并报表中存在少数股东权益的因素,在合并报表的所有者权益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形成“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合并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包括所有控制范围内公司会计报表的有关数据的报表。编制合并报表时,母公司应当统一与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报表决算日、会计期间和记账本位币;对境外子公司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按照一定的汇率折算为以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应采用权益法进行处理。因此,投资者在分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勾稽关系:
一是因为存在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合并报表的利润和母子公司单体报表利润之和存在差异;二是因《公司法》等规定利润分配以法人为单位,上市公司可供分配利润与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存在差异;三是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上市公司取得被合并方的成本可能大于其账面价值,进而形成合并报表商誉。
收购企业对上市公司合并销售收入及合并利润总额的影响方面,投资者应当首先识别被收购企业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分该收购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别处理。若被收购企业与上市公司受共同的一方控制,则构成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可以确认被收购企业当年全部的收入和利润;若被收购企业与上市公司未受共同的一方控制,则构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报表仅能确认被收购企业自收购日起至年末的收入和利润。
处置子公司对上市公司合并销售收入及合并利润总额的影响方面,一是被处置子公司收入应当自处置时点起从合并报表中剔除,一般会减少合并报表收入;二是被处置子公司自处置时点起的营业成本也会从合并报表中剔除;三是被处置子公司价值与公司收到的处置对价的差额,会形成合并报表的利得或损失。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各有关项目的注释,是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会计报表的重要信息。这是因为会计报表各有关项目是在一定会计核算方法下确认、计量出来的,因此分析会计报表附注首先需要了解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或基础以及会计报表各项目的经济含义。例如,坏账的核算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等,都将对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产生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年修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等规则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作了详细规定,它包括所有在会计报表内未提供的、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有关的、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会计报表且可以公开的重要信息。其至少应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企业的基本情况;
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
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 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与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管理资本的目标、政策及程序的信息。
此外,交易所会以通知等形式,定期更新年度报告的模板,相较于准则规定的内容,通知要求更为细化,如明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股份支付等方面的披露要求;新增合并范围的变更、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披露要求。
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主要具有鉴证、保护和证明三方面的作用。
(1)鉴证作用。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是以超然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该意见具有鉴证作用,得到了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上市公司的股东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来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进行投资决策等。
(2)保护作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降低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依赖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必须要查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3)证明作用。审计报告是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完成情况及其结果所做的总结,它可以表明审计工作的质量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因此,审计报告可以对审计工作质量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起证明作用。例如,是否以审计工作底稿为依据发表审计意见,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否与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审计工作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我国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十项要素:
(一)标题
审计报告应当具有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二)收件人
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一般是指审计业务的委托人。实务中,审计报告的致送对象通常为上市公司的全体股东或董事会。
(三)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部分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指出已审计财务报表,应当包括下列方面:(1)指出上市公司的名称;(2)说明财务报表已经审计;(3)指出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每一财务报表的名称;(4)提及财务报表附注;(5) 指明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每一财务报表的日期和涵盖的期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通用目的编制基础中,整套财务报表的每一财务报表的名称分别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此外,由于附注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应提及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有反映时点的,有反映期间的,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意见段中指明财务报表的日期或涵盖的期间。
第二部分应当说明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当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工作,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应当就上述内容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四)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的部分主要提供了关于审计意见的重要背景,紧接在审计意见部分之后,包括下列内容:
(1)说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2)提及审计报告中用于描述审计准则规定的注册会计师责任的部分;
(3)声明注册会计师按照与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了独立性,并履行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其他责任。声明中应指明适用的职业道德要求,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4)说明注册会计师是否相信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恰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五)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管理层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恰当评估和使用持续经营假设是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部分应当提及这些责任,因为这有助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解释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具体包括下列方面:
(1)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并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2)评估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使用持续经营假设是否适当,并披露与持续经营相关的事项(如适用)。对管理层评估责任的说明应当包括描述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
在审计报告中指明管理层的责任,有利于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降低财务报表使用者误解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可能性。
(六)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并出具包含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与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的责任相区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部分应当说明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保持职业怀疑,执行以下工作:
(1)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2)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3)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及相关披露的合理性;
(4)对管理层使用持续经营假设的恰当性得出结论;
(5)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结构和内容 (包括披露),并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相关交易和事项;
(6)就集团业务活动执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如适用);
(7)与治理层就计划的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重大审计发现等事项进行沟通,包括在审计中识别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8)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指出注册会计师就已遵守与独立性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向治理层提供声明;
(9)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与治理层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说明确定哪些事项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因而构成关键审计事项。
理解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内容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向财务报表使用者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当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不存在重大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认为已审计的财务报表不存在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合理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提供的是一种高水平但非百分之百的保证。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第二,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主要过程,包括运用职业判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必要时或决定测试时)以及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建立在风险导向审计基础上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
第三,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审计工作,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具备了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第四,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就可能导致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如果注册会计师得出结论认为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请报表使用者关注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披露;如果披露不充分,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的结论基于截至审计报告日可获得的信息。然而,未来的事项或情况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不能持续经营。
(七)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如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对注册会计师设定了其他报告责任。这些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责任的补充。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意到某些事项,可能被要求对这些事项予以报告。此外,注册会计师可能被要求实施额外规定的程序并予以报告,或对特定事项(如会计账簿和记录的恰当性)发表意见。
(八)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
(九)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十)报告日期
审计报告应当注明报告日期。审计报告的日期不应早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包括管理层认可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且已批准财务报表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日期。
审计报告的日期非常重要。注册会计师对不同时段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着不同的责任,而审计报告的日期是划分时段的关键时点。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正式签署审计报告前,通常把审计报告草稿和已审计财务报表草稿一同提交给管理层。如果管理层批准并签署已审计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即可签署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签署审计报告的日期通常与管理层签署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日期为同一天,或晚于管理层签署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日期。在审计报告日期晚于管理层签署已审计财务报表日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自管理层声明书日到审计报告日期之间的进一步审计证据,如补充的管理层声明书。
除上述十项基本要素外,在适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对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关键审计事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包含的除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之外的其他信息进行报告。其中,关键审计事项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当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可以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同时,关键审计事项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帮助其了解上市公司审计财务报表中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的领域,以及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当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
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论及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可将审计报告分为以下四种: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中又包括标准无保留意见和带有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同时,后三者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又统称为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此外,除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外,带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均被称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简称非标意见)。
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
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以“我们认为”作为意见段的开头,并使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术语。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意味着,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审计工作,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合法性和公允性的要求,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举例如下:
“一、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后附的ABC公司财务报表已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BC公司20X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X1年度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无保留意见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的反映是公允的,能满足非特定多数的利害关系人的共同需要,并对发表的意见负责。无保留意见也是委托人最希望获得的审计意见,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可以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较高的信赖。
但注册会计师发表的是自己的判断或意见,不能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做出绝对保证,以避免财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同时也可明确注册会计师仅仅承担审计责任,而并不减除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承担会计责任。
此外,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还包括两种:标准无保留意见和带有解释性说明的无保留意见(如带有强调事项段、其他信息段或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两种。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包含的审计报告要素齐全,属于无保留意见,且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否则,不能称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是指审计报告中含有一个段落,该段落提及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或披露的事项。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该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
如果认为有必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已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项,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
(1)该事项不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2)该事项未被确定为在审计报告中沟通的关键审计事项。
从审计理论上来说,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意见段发表明确的审计意见,并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段增加说明,用来说明发表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而额外增加强调事项段,只是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提高审计报告的有用性,不影响发表的审计意见。如果以强调事项段代替发表审计意见,就会导致审计报告类型出现混乱。
(一)审计报告增加强调事项段
注册会计师在特定情况下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出具体要求。这些情形包括:
(1)法律法规规定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不可接受的,但其是基于法律法规作出的规定;
(2)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财务报表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
(3)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知悉了某些事实(即期后事项并且出具了新的或经修改的审计报告。
(4)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举例如下:
异常诉讼或监管行动的未来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在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重大期后事项;
在允许的情况下,提前应用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新会计准则;
存在已经或持续对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大灾难;
由于增加强调事项段是为了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某些事项,并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为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明确这一点,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
(二)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假设时通常会考虑两种情形:一是持续经营假设是否恰当;二是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相关事项。
如果认为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但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1)财务报表是否已充分披露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层针对这些事项或情况提出的应对计划;
(2)财务报表是否已清楚披露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上市公司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清偿债务。
如果财务报表已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但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不恰当的,应当发表否定意见;如果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恰当的,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应区分财务报表对重大不确定性是否作出充分披露,如是则应当发表无保留意见,并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的段落,否则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
审计准则规定,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
(一)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注册会计师认为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
(二)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但认为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
当由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发表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部分说明:注册会计师认为,除形成保留意见的基础部分所述事项产生的影响外,后附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当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导致发表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部分使用“除……可能产生的影响外”等措辞。
应当指出的是,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所报告的情形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则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其影响是否重大时,应当考虑该影响所涉及的金额或性质并与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
注册会计师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取决于无法实施的审计程序对形成审计意见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重要性时,应当考虑有关事项潜在影响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财务报表中的重要程度。当注册会计师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意见段的措辞应当表明保留意见是针对审计范围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不是针对审计范围限制本身。
审计准则规定,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如果认为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当发表否定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部分说明:注册会计师认为,由于形成否定意见的基础部分所述事项的重要性,后附的财务报表没有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未能公允反映[……]。
应当指出的是,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会误导使用者,以至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才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准则规定,如果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但认为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多个不确定事项。尽管注册会计师对每个单独的不确定事项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由于不确定事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以及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累积影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当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发表无法表示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一)说明注册会计师不对后附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二)说明由于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基础部分所述事项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三)修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501 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第二十五条第(二)项中规定的财务报表已经审计的说明,改为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审计财务报表。
应当指出的是,只有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确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时,注册会计师才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不同于否定意见,它通常仅仅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论是无法表示意见还是否定意见,都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形下采用。
审计意见作为反映公司财务可信度、揭示财务风险的第三方独立意见,与公司的上市地位直接相关。根据上市规则中财务类强制退市的相关规定,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因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年报是公司对其报告期内的生产经营概况、财务状况等信息的正式的、详细的报告。年报披露的内容都是投资者完整了解公司时所必要的、有用的信息。投资者只有对年报披露的所有信息进行认真地阅读分析后,才能尽可能减少遗漏年报所包含的重大线索与信息,发掘出年报信息中隐含的投资机会。
目前,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4600多家,年报披露由于及时性要求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公布,大量年报的“文山字海”令许多想完整阅读年报的投资者无暇应付。多数人对年报的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这种匆匆而过的年报阅读方式与不读年报没有实质性差别。投资者不可能从对年报的惊鸿一瞥中发现年报中透露的有价值的信息。但要对每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全面地仔细阅读与分析,对多数投资者甚至许多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由于年报披露的信息、内容是针对所有的年报读者,它包括上市公司现有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各种性质的读者,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所想要了解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往往集中在年报的几个重要部分中的少数地方。抓住了这些部分的要点,投资者就可对上市公司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财务报告三部分。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向投资者提供了上市公司年度内的诸如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基本的财务数据和指标;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向投资者陈述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等基本信息;财务报告如包括审计报告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四大财务报表等内容。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就年报本身编制时是否规范,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份专业的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是投资者从年报中发掘有价值线索的关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时存在不规范现象,注册会计师对年报的审计意见更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四大财务报表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现金流动、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向投资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投资者在对以上几部分内容的初步了解后,根据自身的要求就可大致地确定所读年报是否有进一步详尽、认真分析的必要与价值,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年报阅读效果。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资料作为基础,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指标,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为社会公众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投资决策和经济预测提供依据的一项财务管理活动。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1)将分析期的财务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实际与计划的差异,比较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2)将分析期的实际数据与过去某期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以比较分析期实际数据与过去某期实际数据的差异,揭示所比较的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从而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3)把公司的实际数据与同行业的平均或先进水平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公司财务状况与本行业平均或先进水平的财务状况的差异。
比率分析法是指在同一期财务报表的若干不同项目或类别之间,用相对数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分析和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替代法,是指在财务指标对比分析确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因素的顺序替代,从数值上测定各个相关因素对有关财务指标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某个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次把其中一个当作可变因素进行替换,最后再分别找出每个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说,因素的排列顺序为:先数量指标,后价值指标;先外延,后内涵。
趋势分析法是将公司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如从比较的时期基准来分,有环比法和定比法。环比法是对逐年数字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定比法是以某一年为固定基准对逐年数字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根据其考察范围和分析重点的不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可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要想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持有足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支付各种到期的费用和其他债务。对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对公司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关系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2)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是指在上市公司的总资本中,股权资本和债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将直接决定上市公司使用财务杠杆的程度,从而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资本结构应分析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等。
(3)经营效率分析。经营效率也称资产管理能力,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各种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的快慢程度来反映,分析经营效率是了解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主要渠道。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分析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能力。
(4)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就是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公司组织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和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也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盈利能力的主要分析指标包括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分析盈利能力的同时,还需将上述指标进行若干年的纵向趋势分析和各年的盈利结构分析,以了解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5)与股票市价相关的股票投资收益分析。对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的股价代表了市场在某个时点上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评估,反映了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对持有该公司股票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的看法,所以,公司的股价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必须将股票市价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相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计算的指标包括每股收益、市盈率、股利支付率、每股净资产、市净率等。
比率分析是指对同一张财务报表的若干不同项目或不同类别之间,或在两张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用相对数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分析和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比率指标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类:(1)结构比率。结构比率是指财务报表中个别项目数值与全部项目总和的比率。这类比率揭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不同时期结构比率的比较还可以揭示其变化的趋势。(2)效率比率。效率比率是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能进行得失的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例如,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比率、成本费用与利润的比率、资金占用额与销售收入比率等。(3)相关比率。相关比率是以某个项目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有联系的相关业务安排的是否合理,以保障公司运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例如,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率等。
利用财务比率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纵向比较。即将公司当年财务比率同历年来的同一比率作比较,以便对这一比率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确定公司的发展趋势。
(2)横向比较。即将一公司的财务比率与同一时期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财务比率作比较,以便对两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较深入的了解。
(3)标准比率比较。标准比率分析所涉及的标准有三种:一是历史标准,即以本公司历史上的经济情况较正常(或相似)时期的财务比率数字作标准;二是行业标准,即以该公司所属行业在同一时期平均比率作为标准;三是预算标准,即以公司当期预算中的财务比率作为比较标准。
相对额(比率)分析相对绝对额分析来说,能够将各财务报表之间和每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反映出来,使得各个不同规模的公司会计信息标准化。由此,各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及与行业标准的比较才成为可能,也更为清晰地表明了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偿债能力是指上市公司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两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是指公司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长期偿债能力可以从公司资本结构中反映出来。对于公司的投资者及长期债权人而言,他们不仅关心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而且更关心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反映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主要由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相对比率、公司流动资产的结构和变现能力、公司流动负债的种类和期限结构等决定,具体可以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同时,还有许多财务报表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因素也会影响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投资者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能提高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公司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但公司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可以随时增加公司的现金,提高公司的支付能力。二是公司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公司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成现金,以增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三是公司偿债的信誉。如果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即公司信用良好,当公司短期偿债方面暂吋出现困难时,公司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法来解决短期资金短缺,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种提高公司偿债能力的因素,取决于公司自身的信用状况和资本市场的筹资环境。以上三方面的因素,都能使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高于公司财务报表中所反映的偿债能力。
能降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的事项的发生或者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上市公司或者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潜在义务是指结果取决于不确定未来事项的可能义务。换言之,潜在义务能否转变为现时义务,由某些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者不发生才能决定。作为或有负债的现时义务,其特征是,该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上市公司,或者该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或有负债不能确认为负债,但是应按照规定予以披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进展,或有负债对应的潜在义务可能转化为现时义务,原本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也可能被证实将很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流出经济利益,并且现时义务的金额也能够可靠计量。在这种情况下,或有负债就会转化为上市公司的预计负债,应当予以确认。这会减少公司的偿债能力,或使公司陷入债务危机之中。常见的或有负债有: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和产品质量保证等。
流动比率可以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分析流动比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流动比率过高并不一定表示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短期债权人可能对较高的流动比率表示欣赏,但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由于存货积压呆滞所引起的,这非但不能偿付到期债务,而且可能因存货跌价等原因遭受损失而危及财务状况,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情况时运用流动比率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另外,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是拥有过多的货币资金而未加以有效地运用,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因此,这并不是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反映,合理的流动比例应视上市公司的经营性质而定。一个正常经营的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高低取决于其现金流动情况。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断有现金或其他流动资产流入(如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即使它的流动比例很低,也可以很容易地偿还债务。但是对于产品开发期或者生产周期很长的上市公司,则需要保持较高的流动比率。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流动比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但是流动比率没有考虑公司流动资产中个别资产项目的流动性。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现金和应收账款组成的上市公司,其资产流动性要比一家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组成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大。所以,要用速动比率来测试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其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速动资产是指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几乎立即可以用来偿付流动负债的那些资产。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减去,主要是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流动性最差:部分存货可能已经损失但还没有处理;部分存货可能已抵押给债权人;存货估价存在成本价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因此,把存货从流动资产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所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加可信。
投资者在分析速动比率时还需要注意,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是影响速动比率真实性的重要因素。公司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成现金,因此,实际的坏账可能比计提的坏账准备要多。而且,由于公司业务的季节性变化,可能使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并不反映平均水平。
公司的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司的应收账款如能及时收回,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便能大幅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它说明一定期间内公司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用时间表示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称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它表示公司从获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变成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X360/销售收入。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与之相对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则是越短越好。如果公司实际收回账款的天数越过了公司规定的应收账款天数,则说明债务人拖欠时间长,资信度低,增大了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同时也说明公司催收账款不力,使资产形成了呆账甚至坏账,造成了流动资产不流动,这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很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太短,则表明公司奉行较紧的信用政策,有可能因此不适当地减少了部分营业收入。
一些因素会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周转天数计算的正确性。首先,由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原因,使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能正确反映公司销售的实际情况。其次,某些上市公司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大量使用分期付款方式。再次,有些公司采取大量收取现金方式进行销售。最后,有些公司年末销售量大量增加或年末销售量大量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或周转天数造成很大的影响。投资者在分析这两个指标时,应将公司本期指标和公司前期指标、行业平均水平或其他类似公司的指标相比较,判断该指标的高低。
衡量与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比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和产权比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比率,衡量上市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对其资产进行融通以展开生产经营活动。
权益乘数是资产总额除以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衡量公司财务结构、表明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相对关系。
(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款来筹集的,同时也可以衡量公司在资产清算时债权人有多少权益。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从债权人的角度看,负债比例越低越好,因为负债比例越低,说明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利益越有保障。但是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角度看,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高的负债比例可以为其带来更高的效益,这是因为上市公司通过举债筹措的资金和股东投入的资金,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当上市公司的全部资产报酬率高于借款的利息率时,举债经营就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的盈利。但是在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上市公司在利用负债比率制定筹资方案时,应当充分估计预期收益和增加的风险,在两者之间加以权衡,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2)权益乘数是资产总额除以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权益乘数越大,说明股东投入的资本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财务杠杆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权益乘数越大,表明股东权益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小,上市公司负债的程度越高;反之,该比率越小,表明上市公司的负债程度越低,债权人权益受保护的程度越高。
(3)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产权比率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产权比率可用于衡量上市公司破产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通过债权人权益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可以反映上市公司基本的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产权比率高,属于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较低;产权比率低,属于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较高。
上述三项指标都是评估公司资本结构合理性的指标,都可以反映公司财务杠杆的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权益乘数=1+产权比率
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产权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也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公司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上市公司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利息保障倍数有不同的标准界限。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
=(税前利息+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税后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衡量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
(1)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评估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状况的重要比率之一,是分析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2)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天数,是衡量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对应收账款周转率作进一步分析而得到的。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销售收入
在上式中,一年以360天计。但也有人认为,一年的营业天数应以365天计。
(3)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上市公司销货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量的重要指标,是分析上市公司流动资产运转效率的又一个重要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在上式中,销售成本的数据取自利润表,而存货的数据则取自资产负债表,因此需对存货取平均值。至于存货平均余额的计算,存在多种方法。假如公司销售的增长是平稳的或具有持续性质,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假如公司的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或销售量经常发生剧烈的波动,则可将全年每个月底的存货余额加总,然后再除以12。
(4)存货平均周转天数,是在计算得到存货周转率后进一步推算出来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平均周转天数=存货平均余额×360/销售成本
(5)固定资产周转率,是衡量上市公司利用现存的厂房、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形成销售收入的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6) 总资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它表明上市公司投资的每一元资产在一年里可形成或产生多少元的销售收入,因而从总体上反映了公司利用资产的效率。很明显,这个综合性的衡量指标受上述全部经营性比率的影响。
存货周转率是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是衡量和评价公司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存货周转天数是存货周转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存货的周转天数越少,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存货流动性越好。而在公司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较大,公司存货的流动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流动比率。一般而言,公司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存货流动性就越强,存货的变现速度越快。所以,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存货周转天数,可以提高公司的变现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对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天数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司存货管理的水平、存货的变现能力、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对公司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固定资产周转率是公司的销售收入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
固定资产的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越少,表明公司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反之,则公司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越弱。
总资产周转率是公司销售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可用于分析上市公司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在上式中,销售收入是指销售总收入减去销售退回、折扣、扣让后的净额,平均资产总额可采用年初年末的平均数衡量。总资产周转率也可用周转天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天数=365/总资产周转率(次)= 365 ×平均资产总额/销售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综合反映了上市公司整体资产的营运能力。一般来说,总资产周转率越高,周转天数则越少,表明其周转速度越快,营运能力也就越强。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公司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运营效率的变化,发现其与同类公司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
股东权益周转率是公司销售收入与股东权益平均余额的比率,可用于分析上市公司运用所有者的资产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股东权益周转率=销售收入/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在上式中,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可采用年初年末的平均数衡量。
股东权益周转率反映了上市公司运用自有资金的效率。一般来说,股东权益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自有资金的利用效率越高,因而经营效率越高。
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可通过以下指标或事项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1)研发投入:研发投入金额及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投入的构成项目、费用化及资本化的金额及比重;
(2)研发成果:专利及著作权的数量,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3)在研项目:在研产品或项目的进展或阶段性成果,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应用前景以及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4)研发人员:研发人员的数量、占比以及学历构成,核心技术团队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头衔称号等;
(5)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是否获得国家主管部门认定或者行业资质认证,是否获得科技进步、技术发明相关奖项或荣誉称号,是否承担与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投资者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分析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另外,可结合公司所属行业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状况,与同行业其他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评价公司研发能力是否突出,核心技术是否具有竞争力。
分析公司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
(1)毛利率,又称销售毛利率。毛利是指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差额,它是公司经营获利的基础,公司要经营盈利,首先要获得足够的毛利。将毛利与销售收入进行对比,就是毛利率。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
(2)销售净利率。这是衡量上市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利润情况或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3)投资报酬率,又称总资产收益率。这是一个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性指标,用以评价上市公司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一般来说,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4)净资产收益率。这项指标衡量的是上市公司股东权益获取净收益的状况。股东们通常都会关心公司的经营利润水平,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净资产收益率。一般说来,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表示每一元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尚有多少可用于支付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公司盈利。销售毛利率是公司销售净利率的基础,没有足够大的毛利率便不能盈利,因而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销售毛利率反映了公司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有关问题,增加销售收入或降低销售成本都可以提高毛利率,因此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分析毛利率增减变动的原因;另外,也可将该指标与同行业其他公司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对强弱程度。
期间费用率是期间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营业收入
在上式中,期间费用是指上市公司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是几类费用的合称,通常情况下,它包括了公司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及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率是反映上市公司对费用管控能力的指标。期间费用率越低,说明期间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越好,公司对费用管控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公司盈利;反之,期间费用率越高,说明公司对费用管控能力越弱,越不利于公司盈利。
在进行期间费用率分析时,可以采用纵向对比方式分析公司期间费用率发展变化趋势,也可以将公司的指标数值与其他公司指标数值或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从而评价公司费用管控及盈利能力的高低。
为了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投资者也可以将期间费用率拆解到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及财务费用率等比率,并采用纵向与历史比较,横向与同行比较的方法,对公司的期间费用率水平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销售净利率是指公司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在上式中,销售收入是指扣除销售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之后的销售净额。销售净利率与公司净利润同向变化,公司在提高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增加净利润,才能提高销售净利率,实现更高的盈利水平。
销售净利率反映公司销售收入的盈利水平。销售净利率提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提高;销售净利率降低,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投资者可以进一步分析下降原因是营业成本上升还是公司降价销售、是期间费用过多还是投资收益减少等,以便更好地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判断。
在进行销售净利率分析时,投资者可以将连续几年的指标数值进行纵向分析,从而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样也可将公司的指标数值与其他公司指标数值或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
投资报酬率,又称总资产收益率,是公司净利润与公司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投资报酬率是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上市公司利用债权人和股东权益总额所取得盈利高低的重要指标。投资报酬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整个公司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反之,投资报酬率越低,说明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整个公司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差。
在实际评价某一特定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时,首先应将该公司连续几年的投资报酬率水平进行纵向比较,以观察公司投资报酬率的变动趋势;还应将该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水平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也可以对投资报酬率进行因素分析,对特定公司的获利能力作出准确评价。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的最终反映。从上市公司本身运作来看,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公司净资产(股东权益)运用得越好,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好。
投资者可以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评估公司经营情况,但必须注意的是,要同时分析公司的负债率,如若公司负债率很高,则即使净资产收益率很高,也有面临债务危机的风险。
我国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司披露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其中,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说明公司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的大小的动态指标,强调经营期间公司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可以更科学地反映报告期内净资产变动对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影响,有助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正确判断,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P/(E0 + NP÷2 + Ei×Mi÷M0 -Ej×Mj÷M0±Ek×Mk÷M0)
其中:P分别对应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NP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E0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期初净资产;Ei为报告期发行新股或债转股等新增的、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Ej为报告期回购或现金分红等减少的、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M0为报告期月份数;Mi为新增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Mj为减少净资产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Ek为因其他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净资产增减变动;Mk为发生其他净资产增减变动下一月份起至报告期期末的月份数。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强调年末状况,是一个说明单位期末净资产对净利润贡献的静态指标,能够很好地体现未来股票价值的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P/E
其中,P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E为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期末净资产。公司编制和披露合并报表的,“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不包括少数股东损益金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以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后的合并净利润为基础,扣除母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应考虑所得税影响)、各子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应考虑所得税影响)中母公司普通股股东所占份额;“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期末净资产”不包括少数股东权益金额。
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净利润或需承担的净亏损。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普通股平均股数
对投资者来说,每股收益是一个综合性的盈利概念,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将每股收益视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将其看成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来源的标志。
每股收益这一财务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可比性,因而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中被广泛地加以引用。每股收益越高,公司盈利能力越好,股利分配来源越充足,资产增值能力越强。
在分析每股收益指标时,投资者应注意公司是否利用回购库存股的方式,减少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使每股收益简单增加。另外,如果公司将盈利用于派发股票股利或发行股票,就会使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增加,这样将会大量稀释每股收益。
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要求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两个指标,以更科学地反映报告期内股份变动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其中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的每股收益。公司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所有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直至稀释每股收益达到最小。
每股股利是公司现金股利总额与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普通股现金股利/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则公司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股利越小,则公司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弱。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每股股利发放多少,除了受上市公司获利能力大小影响以外,还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发放政策。如果公司为了增强发展后劲而增加留存,则当前的每股股利必然会减少;反之,则当前的每股股利就会增加。
每股收益是公司每一普通股所能获得的税后净利润,但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往往不会全部用于分派股利。每股股利通常低于每股收益,其中一部分作为留存利润用于公司自我积累和发展。但有些年份,每股股利也有可能高于每股收益。比如在有些年份,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税后利润不足支付股利,或经营亏损无利润可分。按照规定,为保持投资者对公司及其股票的信心,公司仍可用历年积存的未分配利润支付股利,或在弥补亏损以后支付。这时每股收益为负值,但每股股利却为正值。
反映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即每股股利分配额与当期的每股收益之比。借助于该指标,投资者可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政策。
(1)市盈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
一般而言,市盈率越低越好。市盈率越低,表示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反之,则投资价值越低。然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市盈率越高,意味着公司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也即投资者对该股票的评价越高,反之,投资者对该股票评价越低。
影响公司股票市盈率的因素有:第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如果上市公司预期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说明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虽然目前市盈率较高,也值得投资者进行投资,因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会随着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下降。第二,投资者所获报酬率的稳定性。如果上市公司经营效益良好且相对稳定,则投资者获取的收益也较高且稳定,投资者就愿意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则该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就会由于众多投资者的普通看好而相应提高。第三,市盈率也受到利率水平变动的影响。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市盈率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所以,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一直是广大股票投资者进行中长期投资的重要决策指标。
(2)市净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市净率反映了市场投资者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一般而言,公司股票的市价高于账面价净资产时,其资产质量较好,公司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反之,则资产质量较差。投资者可结合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指标数值对公司股票投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3)市销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市销率=每股市价/每股主营业务收入
对于尚未盈利或净资产为负的公司,使用市盈率和市净率无法对公司的价值做出判断,此时市销率是判断公司股票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此类公司股票在未来的价值。
每股净资产,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净资产/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股份所能分配的公司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公司账面上的公司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了在会计期末每一股份在公司账面上到底值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
利用该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潜力与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投资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越小。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市场投机气氛较浓的情况下,每股净资产指标往往不太受重视。投资者,特别是短线投资者注重股票市价的变动,有的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其账面价值,投资者会认为这个公司没有前景,从而失去对该公司股票的兴趣;如果市价高于其账面价值,而且差距较大,投资者会认为公司前景良好,有潜力,因而甘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而购进该公司股票。
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分析体系和方法:
(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该分析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创造出来的,所以也称为杜邦系统。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基础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所有财务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式中,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因此,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1-资产负债率)。
从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决定净资产率高低的因素有三个: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有很大作用,销售净利率越高,净资产收益率也越高。影响销售净利率的因素是销售额和销售成本。销售额高而销售成本低,则销售净利率高;销售额高而销售成本高,则销售净利率低。
资产周转率是反映运用资产以产生销售收入能力的指标。对资产周转率的分析,需要对影响资产周转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明影响公司资产周转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资产负债率低,权益乘数就小,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
杜邦分析方法的作用,主要是解释各项主要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动原因和揭示各项财务比率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
(2)沃尔的比重评分法。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沃尔把若干个财务比率同线性关系结合起来,用以评价公司的信用水平。沃尔选择了七种财务比率,并分别给定了在总评价中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得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
从理论上说,沃尔的比重评分法并未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七个指标以及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从技术上来说,沃尔的比重评分法有一个问题,即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这是由于相对比率与比重相乘引起的。沃尔的比重评分法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对不同时期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多期比较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定基百分比趋势分析。
(1)多期比较分析法。这是指对公司连续几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分析报表中各项目的变化及原因,从中看出公司财务状况变化趋势。在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多期比较时,可以进行差额比较,也可以进行百分率比较。
(2)结构百分比分析法。这是把常规的财务报表换算并编制成结构百分比报表,然后将不同年度的报表逐项比较,查明某一特定项目在不同年度间百分比差额的分析法。
(3)定基百分比趋势分析法。首先要选取一个基期,基期指数定为100。然后把其他各年度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与基期数值相比,并用指数表示,由此编制出定基百分比的财务报表。使用此法,可分析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变化趋势。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相关财务数据的文字解读,对公司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提示,向投资者揭示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过去(报告期内及临近期间)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的前瞻性判断与预期。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并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目的,是使公众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定期了解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身对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评价以及公司未来一定期间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规划。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揭示,但是对投资者进行相关投资决策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通常包括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从事的业务情况,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变化及对公司所产生的影响,主要经营业务、资产及负债状况、未盈利企业尚未盈利的原因及影响、投资状况、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及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等主要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对财务报告一个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可以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1)财务报告反映的是历史信息,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强调前瞻性信息的披露,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相关财务数据的文字解读,对公司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提示,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应对措施、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进行阐述,向投资者揭示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过去(报告期内及临近期间)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的判断与预期,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财务报告反映的大多是定量信息,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辅之以定性的信息,是对公司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分析,特别是行业动态、现金流量、主要业务或分部等非财务信息披露。
(3)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公司经营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说明(包括政策性风险、行业特有风险、业务模式风险、经营风险、环保风险等),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公司经营风险。
一方面,在行业情况部分,可以关注公司介绍的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情况,重点关注报告期内前述事项发生的重大变化。公司还会分析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同时,创业板公司还应当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披露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等能够反映行业竞争力的信息。科创板公司还应当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披露科研水平、科研人员、科研投入等能够反映行业竞争力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风险因素部分,可以关注公司对于行业格局和趋势的分析和展望。公司需结合自身的业务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类别以及竞争对手等情况,介绍与公司业务关联的宏观经济层面或行业环境层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的变动趋势。同时,结合主要业务的市场变化情况、营业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市场份额变化情况等因素,分析公司的主要行业优势和劣势,并说明变化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影响。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管理团队、关键技术人员、专有设备、专利、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探矿权、采矿权、独特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允许他人使用自己所有的资源要素或作为被许可方使用他人资源要素等。报告期内前述事项的重要变化及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均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此外,如公司发生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事项,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公司应当详细分析,并说明拟采取的相应措施。
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情况内容较多,包括主要经营业务、资产及负债状况、未盈利企业尚未盈利的原因及影响、投资状况、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等。
(1)主要经营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成本、费用、研发投入、现金流等项目,需要提示变化并结合行业发展、业务经营等情况分析变化的原因。若公司业务类型、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应当详细说明。若本期公司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的重大变化源自非主要经营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营业外收支等,应当详细说明涉及金额、形成原因、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2)资产及负债状况。报告期内公司资产构成(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使用权资产、短期借款、合同负债、长期借款、租赁负债等占总资产的比重)同比发生重大变动,需说明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若境外资产占比较高,应当披露境外资产的形成原因、资产规模、运营模式、收益状况等。鼓励公司结合各项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3)投资状况。公司应当介绍本年度重大的股权投资、非股权投资等情况,分析报告期内公司投资额同比变化情况。
(4)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公司应当简要分析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事项对公司业务连续性、管理层稳定性的影响。公司应当说明上述事项是否按计划如期实施,如已实施完毕,应当说明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以及所涉及的金额及其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如未按计划实施,应当说明原因及公司已采取的措施。
(5)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公司应当详细介绍主要子公司的主要业务、注册资本、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本年度取得和处置子公司的情况,包括取得和处置的方式及对公司整体生产经营和业绩的影响。
(6)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公司存在其控制下的结构化主体时,应当介绍公司对其控制权方式和控制权内容,并说明公司从中可以获取的利益和对其所承担的风险。
另外,创业板、科创板公司上市时未盈利的,在实现盈利前应当披露尚未盈利的原因及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大风险。
公司应当披露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的情况,以汇总方式披露公司向前5 名客户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向前5名供应商采购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以及前5 名客户销售额中关联方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和前5 名供应商采购额中关联方采购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鼓励公司分别披露前5名客户名称和销售额,前5 名供应商名称和采购额,以及其是否与上市公司存在关联关系,但这并非强制要求。
但是,若报告期内向单个客户的销售比例超过总额的50%、前5 名客户中存在新增客户的或严重依赖于少数客户,应披露其名称和销售额;若报告期内向单个供应商的采购比例超过总额的50%、前5 名供应商中存在新增供应商的或严重依赖于少数供应商,应披露其名称和采购额。属于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客户或供应商视为同一客户或供应商合并列示,受同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际控制的除外。
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政策性风险、行业特有风险、业务模式风险、经营风险、环保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技术风险、产品价格风险、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风险、财务风险、单一客户依赖风险、商誉等资产的减值风险,以及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核心技术人员辞职、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等。公司披露的风险因素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应当尽量采取定量的方式分析各风险因素对公司当期及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介绍已经或计划采取的应对措施。
对于本年度较上一年度的新增风险因素,公司应当对其产生的原因、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已经采取或拟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进行分析。若分析表明相关变化趋势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应当提供管理层对相关变化的基本判断,尽可能定量分析对公司的影响程度。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1.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借助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构成的公司结构来实现的内部治理。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2.广义的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还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债权人、供应商和政府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体或个人。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从而最终维护各方面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合法利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将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是市场的共生共荣体。完善的公司治理不仅关系到公司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和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密切相关,反映在资本市场就是该公司的投资价值。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关键要素。它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上市公司提高经营水平和经营业绩、优化投资者回报、形成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间的良性互动,减少和避免侵害投资者权益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治理如果失效,不仅会引发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问题,而且会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主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者要求上市公司违规提供担保等乱象,这些都会实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投资者应当特别注意上市公司治理相关信息。
公司治理的含义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体现在定期报告中的公司治理信息大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在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等方面的独立性情况。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单位从事与公司相同或者相近业务的情况。
二是公司“三会”运行情况。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关情况,包括会议届次、召开日期及会议决议等内容。董事会有关情况还包括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履行职责情况。
三是公司股权结构情况,包括设置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实施和变化情况。
四是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包括其基本情况、专业背景、主要工作经历、主要职责、履职信息和报酬情况等。
五是利润分配政策,特别是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执行或调整情况,说明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及审议程序的规定,是否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
六是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或其他员工激励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实施情况。
七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应当披露具体情况与整改计划。
八是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情况。购买新增子公司的,公司应当详细说明在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等方面的整合计划。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运转情况是公司治理水平的直接体现,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量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正常运转是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机制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公司的正常运作应建立在一套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之上,保障三会正常运转是公司治理活动的重点,也是上市公司拥有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保障。披露三会的运行情况,有利于保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是三会的运行情况能反映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机构是否得到有效监督。良好公司治理是通过权力监督与制衡实现的,公司治理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从广义来说,内部监督包括股东与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运作的监督,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等。披露三会在报告期内的运转情况,能够让投资者知晓上市公司做出经营决策的过程及其是否得到有效监督,进而做出有效的价值判断与投资决策。
投资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公司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首先,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年报了解相关情况,按照规定,年报中应当包括报告期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报告期内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当披露具体情况,包括缺陷发生的时间、对缺陷的具体描述、缺陷对财务报告的潜在影响,已实施或拟实施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效果。其次,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从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投资者可以了解到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有效实施,内控检查监督工作情况,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以及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等情况。最后,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为否定意见说明该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无法表示意见说明审计范围受限,上述两种情形都需要投资者重点关注。
投资者可以从年报中了解公司同业竞争情况。年报中公司应当说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包括主要近亲属)及其控制的其他单位从事与公司相同或者相近业务的情况,存在同业竞争或者同业竞争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的,公司应当说明对公司的影响、已采取的解决措施、解决进展以及后续解决计划。创业板、科创板公司允许存在同业竞争,但应当说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单位从事对公司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情况、变化及其具体影响等。
目前对于关联交易有较高的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可以从年报中了解公司在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规定,若对于某一关联方,报告期内累计关联交易总额在3000万元以上且占公司报告期末净资产值5%以上(科创板公司披露标准为报告期内累计关联交易总额在3000万元以上且占公司报告期末总资产或市值1%以上),应当按照关联交易的不同类型分别披露。就不同类别的关联交易,投资者可以通过年报了解以下信息:
(一)对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应当关注: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价格、交易金额、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结算方式;可获得的同类交易市价,实际交易价与市价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大额销货退回的详细情况以及日常关联交易事项在报告期内的实际履行情况。
(二)对资产或股权收购、出售发生的关联交易,应当关注: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资产的账面价值、评估价值、交易价格、结算方式及交易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情况,交易价格与账面价值或评估价值差异较大的,关注其原因。如相关交易涉及业绩约定,应当关注报告期内的业绩实现情况。
(三)对公司与关联方共同对外投资发生关联交易的,应当关注:共同投资方、被投资企业的名称、主营业务、注册资本、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重大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
(四)对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或担保等事项的,应当关注:相关债权债务及担保等事项的形成原因,债权债务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及其对公司的影响。
(五)对公司与存在关联关系的财务公司、公司控股的财务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存款、贷款、授信或其他金融业务的,应当关注:每日最高存款限额、存款利率范围、期初余额、发生额、期末余额;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范围、期初余额、发生额、期末余额;授信总额、其他金融业务额度及实际发生额等情况。
(六)其他重大关联交易。
首先,应当关注公司是否存在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所引发的资金占用及违规担保,若是,说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违规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对上市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其次,从上市公司独立性出发,关注公司是否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影响公司独立性的情况,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保证公司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等方面独立性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关方对公司独立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工作进度及后续工作计划;再者,关注报告期内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诚信状况,包括是否存在未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等情况,若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存在较高的债务风险则相关风险可能传递至上市公司;最后,还应当重点关注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情况,相关定价是否公允、是否具有商业合理性等,避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向控股股东等关联方输送利益。
对于有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公司,应当披露截至报告期末拥有公司5%以上表决权的股东的名称、报告期内表决权变动的情况、报告期末表决权数量、表决权类别及表决权受到限制的情况。如拥有公司5%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少于10人,则应当至少列出公司表决权比例前10名的股东情况,且以上列出的股东情况中应当注明代表国家持有股份的单位和外资股东。
投资者应当关注该等安排在报告期内的实施和变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一)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主体所持普通表决权股份数量及特别表决权股份数量,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二)特别表决权股份拥有的表决权数量与普通股份拥有的表决权数量的比例安排,持有人所持特别表决权股份能够参与表决的股东大会事项范围。
(三)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主体及特别表决权比例是否持续符合中国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的规定。
(四)报告期内特别表决权股份转换为普通股份的情况及原因。
(五)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承诺措施的实施情况。
(六)特别表决权股份锁定安排及转让限制情况。
(七)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是否存在滥用特别表决权或者其他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情形。
对于上市时未盈利的公司,投资者应当关注其尚未盈利的原因及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大风险。
目前规则规定公司应当在年报中披露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包括:(一)基本情况。现任及报告期内离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任期起止日期(连任的从首次聘任日起算)、年初和年末持有本公司股份、股票期权、被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年度内股份增减变动量及增减变动的原因。如为独立董事,需单独注明。报告期如存在任期内董事、监事离任和高级管理人员解聘,应当说明原因;(二)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专业背景、主要工作经历,目前在公司的主要职责。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如在股东单位任职,应当说明其职务及任职期间,以及在除股东单位外的其他单位的任职或兼职情况。公司应当披露现任及报告期内离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近三年受证券监管机构处罚的情况;(三)年度报酬情况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决策程序、报酬确定依据以及实际支付情况。披露每一位现任及报告期内离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及其全体合计金额,并说明是否在公司关联方获取报酬。
上述信息披露要求主要是因为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董监高作为管理层应当承担对股东的受托责任,其在上市公司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事项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董事会负责公司具体事务的决定和执行,主要职能包括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监事会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主要职能包括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等。而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的具体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董监高的职能决定其对公司经营及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信息披露有其必要性。
近年来,多家上市公司董监高对定期报告提出异议,明确不保真。这一事项一方面说明该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难以保障,信息披露可靠性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可能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失效等问题。对此类公司,投资者应当充分关注风险。
上市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分配利润,按照规定应向投资者进行分配。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是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两种基本形式。利润分配是投资者股票投资的重要收益来源,如果公司不准备进行利润分配,投资者应该了解公司的理由是否充分。规则规定,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内利润分配政策,特别是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执行或调整情况,说明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及审议程序的规定,是否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否由独立董事发表意见,是否有明确的分红标准和分红比例,以及利润分配政策调整或变更的条件和程序是否合规、透明。公司还应当披露报告期内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并进行专项说明。对于报告期内盈利且母公司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正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方案预案的公司,应当详细说明原因,同时说明公司未分配利润的用途和使用计划。若两家公司的股本、业绩等各方面条件均相似,则分配政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投资者抛出或购进的决心。不言而喻,分红派现高、增送股比例大的预案必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此外,分析公司分红方案时,要把利润分配与用公积金尤其是用资本公积金送股区别开来。公司分红派息可以用税后利润,也可以用公积金实施。公司在经营业绩好的情况下,一般会用税后利润派发红利或送股,作为对投资者的回报。资本公积金一般来自股票发行溢价或资产捐赠等,用其转增股本则是与当期公司业绩无关的,而且是随时可以进行的。这两种回报方式的意义是不同的。
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其他员工激励措施实质为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支付对价,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使激励对象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因此相关事项对上市公司具有重大影响,首先这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影响广泛;其次,激励对象通常为公司核心骨干,因此相关方案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最后,股权激励等措施还会对公司的股本结构甚至股价波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披露报告期内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其他员工激励措施的实施情况有其必要性。
规则规定,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公司或其主要子公司,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披露以下主要环境信息:
(一)排污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
(二)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五)环境自行监测方案。
(六)报告期内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
(七)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重点排污单位之外的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并可以参照上述要求披露其他环境信息,若不披露其他环境信息,应当充分说明原因。
鼓励公司自愿披露有利于保护生态、防治污染、履行环境责任的相关信息。环境信息核查机构、鉴证机构、评价机构、指数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公司环境信息存在核查、鉴定、评价的,鼓励公司披露相关信息。
鼓励公司自愿披露在报告期内为减少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鼓励公司结合行业特点,主动披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宗旨和理念,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情况。公司已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全文的,仅需提供相关的查询索引。
鼓励公司积极披露报告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具体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即企业需要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等。目前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披露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形象,给企业带来一些无形和有形的效益,赢得社会、政府、职工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市场上形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环保义务的良好风气,使得市场整体能够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
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
(一)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履行完毕的,以及截至报告期末尚未履行完毕的,由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关联方、收购人以及公司等承诺相关方作出的承诺事项等。
(二)公司发生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的,应当充分披露相关的决策程序,以及占用资金的期初金额、发生额、期末余额、占用原因、预计偿还方式及清偿时间等。
(三)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证监会规定的对外担保决议程序订立担保合同的,应当详细披露担保金额、担保对象、违规原因、已采取的解决措施及进展、后续解决措施及预计解决时间。
(四)公司董事会针对非标准意见涉及的事项作出专项说明。公司作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的原因及影响。以及公司还需对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适用境内外会计准则的差异情况进行说明。
(五)公司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包括报酬情况、为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连续年限等。公司还应当披露报告期内聘请内部控制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或保荐人的相关情况。
(六)年度报告披露后面临退市风险警示情形的公司,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的原因以及公司拟采取的应对措施。年度报告披露后面临终止上市情形的公司、因重大违法或规范类原因面临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和已披露主动终止上市方案的公司,应当单独披露退市情况专项报告,并提醒投资者予以关注。
(七)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发生的破产重整相关事项。
(八)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九)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违法违规情况。
(十)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诚信状况。
(十一)公司应当披露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
(十二)公司应当披露重大合同及其履行情况,包括托管、承包、租赁其他公司资产或其他公司托管、承包、租赁公司资产的事项,重大担保、委托理财等。
(十三)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其他对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规则规定,公司年报需要披露报告期内公司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从年报中,投资者可以了解到公司股份变动情况、证券发行与上市情况、公司股东数量及持股情况、公司控股股东及其质押情况、公司实际控制人情况、其他持股在10%以上的法人股东情况、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以及公司股份回购情况等。
投资者从年报的公司基本情况中了解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报告期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主要产品简介、行业发展变化、市场竞争格局以及公司行业地位等内容。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一节中,投资者可以了解到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包括行业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情况、报告期内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此外、创业板公司还会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披露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等能够反映行业竞争力的信息。科创板公司还会结合所属行业的特点,针对性披露科研水平、科研人员、科研投入等能够反映行业竞争力的信息。
投资者可以从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一节中了解公司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管理团队、关键技术人员、专有设备、专利、非专利技术、盈利模式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公司核心技术的重要变化及对公司所产生的影响,比如报告期内发生的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项,对此,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相关事项发生的原因以及公司拟采取的措施。
附录:相关规则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2]《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3]《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